【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
  作者:韩业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10 | 点击数:5872
 

  新媒体让戏曲娱乐性更强
 
  在戏曲辉煌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在给民众持续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戏曲也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参加座谈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京剧研究中心主任秦华生认为,近几十年来,戏曲之所以逐渐萎缩,虽然跟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关,但就戏曲自身而言,娱乐性减弱,跟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了戏曲越来越曲高和寡,脱离民众。“观众花钱买票进戏园子,首先是找乐子的,而不是花钱去接受说教的。”
 
  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比如,越来越多戏曲人开始在网上直播,用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像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拥有超过20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戏曲也开始跨界进入网游、手游,把戏曲的娱乐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如,武侠手游《楚留香》携手浙江昆剧团,将昆曲戏服“穿”到了游戏中人物的身上:成年女性款式色调温婉柔美,发饰点翠精美动人,上身后应了那句“如花美眷”;成年男性款式色调清雅宜人,剪裁潇洒飘逸,体现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而少男少女款,则运用了武生武旦的服饰元素,勾勒出英气灵动的烂漫孩童形象。除了服装,昆曲风格的宅邸家具等也被植入游戏中,很多从未接触过昆曲的青少年,却通过游戏认识了“木兰花·桌”“木兰花·椅”与木质雕花屏风“锁南枝·杂”。
 
  又如网络游戏《天涯明月刀》,特地为玩家开发了一个与京剧相关的版本“曲云芳华”,让玩家可以化身为戏曲演员,穿上虚拟服装登台演唱。还有戏曲漫画《说段京剧你听吗》《舌尖上的戏曲》等,创造了包含戏曲元素的各类皮肤、表情包,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受到青少年的热烈追捧。

  警惕碎片化、肤浅化、过度商业化
 
  硬币有两面,事物也有双面性。新媒体在为传统戏曲带来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目前快手上的短视频一般1到4分钟,而抖音上的短视频一般10几秒钟。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指出,利用这些短视频,戏曲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跟头、一个表情,都能在网上获得广泛的传播,但相较于动辄一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的一部戏而言,短视频呈现的内容只不过是皮毛,观众很难通过几个片段获得对一部戏的完整认知。“在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时代,如何让观众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戏曲文化,如何实现戏曲的系统化传承是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在谢柏梁看来,过度商业化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传统戏曲借助新媒体,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不管是戏曲类App,还是戏曲类公众号,或者是与网络游戏的结合,相关的传播活动,都需要人力、物力投入,只有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相关的传播才能持续下去。实践中,不少传播活动已经开始获得商业回报,但当商业回报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戏曲传播的文化性、公益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难拿捏的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过度商业化”。
 
  此外,谢柏梁指出,在全媒体时代,戏曲传播要做好对外翻译工作。“目前的戏曲翻译基本是粗放式的,只是翻译出来,人家是不是听得懂,完全不知道。”谢柏梁建议戏曲在对外传播中,应向武侠小说学习,把戏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8月8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薪火相传 内蒙非遗文化绽放古老苍韵
下一条: ·为非遗传播搭一座舞台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