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7非遗保护工作: 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3 | 点击数:4638
 

  研培计划果实累累  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日益受到传承人群的欢迎,日渐显现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的多重效应。这一年,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从原来的57所提升至78所,全年共举办研培班196期。贵州、江苏、浙江、山东等13个省区市启动省级研培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研培计划总覆盖传承人群已达4.8万人次。

  这一年,传承发展传统工艺以“用”字引领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从6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到11月在上海举办的研培计划年度经验交流会,每一次的研培成果展都让观众眼前一亮。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红生说:“研培计划让年青一代的传承人跳出通过工艺堆叠而进行的所谓创新,以一种新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制作出耐得住推敲、经得起使用、适用于当代生活的非遗作品。”

  研培工作的开展更加强调业务指导和规范化管理。2017年,文化部建立了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启用了研培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在线申报、审核、统计和管理。此外,文化部还审慎探索了非遗其他门类的研培工作,委托中国戏曲学院和江苏、山西、吉林、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专业艺术院校举办8期传统戏剧研培试点;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民俗类项目研讨班;与商务部、江苏省文化厅合作开展了老字号非遗项目研培试点。这些工作有效扩大了研培计划的覆盖门类和参与范围,为分类探索传承人群培养途径积累了经验。

  在过去的一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记录工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2017年,黔东南、客家(梅州)等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对热贡、羌族、象山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新认定了客家(闽西)、说唱(宝丰)、藏族(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各地推进生态区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衔接、整合的趋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2017年,文化部安排专项资金对2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对2015年支持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开展了通查验收。此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文化扶贫作用彰显  深度“对话”促成共赢

  近年来,非遗保护在助力文化扶贫工作中彰显了突出的作用和成绩,在2017年体现得尤为显著。各项重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着力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予以倾斜,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提高当地人民文明素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图3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宁杭蜡染技艺传习所蜡画制作现场(摄影:王学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1-10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甘南藏区提速“非遗”保护工作
下一条: ·文化的力量——传统工艺工作站综述
   相关链接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