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
  作者:记者 孔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06 | 点击数:4027
 
 

  遗憾民间文学未回流民间

  新京报:看来民间故事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童话”更丰富,它的深刻内涵值得成年人琢磨。

  刘守华:“童话”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对应的是民间故事中深受儿童喜爱的那类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其实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当然属于成年人,但也有所区分。比如那些民间故事家讲故事的时候,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规矩。身边有没结婚的人或是有小孩,带荤段子的故事就不能讲。一些故事蕴含复杂的伦理哲思:有一家人丈夫死了,留下孤儿寡母。守寡的母亲和一个道士私通,儿子见到了,为了方便两人来往,在门口的小沟上搭了一个桥。后来母亲去世,儿子拿着刀把道士杀了。人们不解,他说,母在为母尽孝,母亡为父报仇。这样的故事就在引导成年人去思考伦理问题。

  新京报:另一个与民间故事有瓜葛的概念是“国学”。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顾颉刚那一代学人认为孟姜女传说等民间文学是国学的一部分。可今天孟姜女显然已经消失在“国学”中了?

  刘守华:今天国学班里读的是四书五经,人们只认可那些变成书本的经典。这背后有对于口头文学长期的偏见,也有历史原因。“文革”时期,姚文元鼓吹要“彻底革命”,要革掉古典文献当中变成文献的部分,还有流传在口头的那些。讲故事、唱民歌的人一样被打成牛鬼蛇神。改革开放以后,各个领域都在吸取西方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文学自然不怎么重视。直到80年代人们才开始反思,于是有了声势浩大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

  新京报:至2009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省卷本已全部出齐。但目前看来,它们多用于内部研究,没有真正地反馈到民间。至今,我们没有一部中国的《格林童话》。

  刘守华:80年代我们倾注全国力量,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三套集成。但是,之后的经典化、普及化工作并没有充分地完成,没有使其深入和回流民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民间故事资源太丰富了。这些年各个省都编写、出版故事集,反而不利于形成像《格林童话》或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独立经典。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像格林兄弟这样既是作家,也是学者的人物。他们花了毕生精力,在反复编写、修改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促成了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开端。早期的《格林童话》中,也有暴力、色情等元素,之后根据社会反馈、儿童需求多次修改,经历长期的动态过程才发展到我们看到的版本。而中国没有做到这一步,在西方风潮来袭后,又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童话。现在学者们都为此深感遗憾。其实早在周作人留学日本时就发现,《格林童话》中的很多故事在江浙一带被老太太们讲述着,所以他后来大力倡导搜求中国的民间童话。

  让民间故事“活”下来

  新京报:你也曾参与编纂中、日、韩三国的民间故事合集,故事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好媒介吗?

  刘守华:中日韩三国都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类型,情节大致相同,但存在细节差异。差异反倒迷人。中国故事中,牛郎带着小孩去天上寻找织女,而韩国仙女和樵夫的故事中,樵夫从天上回到凡间见母亲,因违反了脚不能沾地的规矩,留在了家乡,可见韩国人对于亲情的重视。民间故事当然是国际交流的好方式。但在今天,仅靠文字交流民间故事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更多元的艺术形式。

  新京报:在大众认知层面,欧美的影视产业和日本的动漫产业都是改编、推广民间故事的有力支撑。在研究领域,童话也渗透进入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相对而言,中国民间故事在这两方面都弱势得多。你会忧虑中国民间故事的发展前景吗?

  刘守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一个显著的思想转变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2002年,冯骥才等一批文化学者呼吁保护和抢救传统民间文化,包括我在内的百位学者曾联名呼吁。2005年,民间文学被正式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远远未能达到活态保护的目标,故事活下去的前提是一群人面对面交流,我们也很难再复制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时的那种情境,今天年轻人面对面的时候也在看手机。

  新京报:还是有年轻一代愿意尝试。对于一苇立志编写的那本《格林童话》式的中国故事书,你有什么样的期望?

  刘守华:怎样编写,有所加工又保持民间故事的本色魅力,《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和阿·托尔斯泰的民间故事是典范。在中国,董均伦和江源合作的故事可以与之媲美。我建议她先写出来,给学生试讲,也给乡民试讲,争取雅俗共赏。这本书不能只是简单地找几篇故事来整合,而是要深入领会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质和艺术魅力,这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磨炼才能实现。我常用“水滴石穿,有志竟成”来勉励学生,也把这句话送给了一苇,热心期待她改写民间故事的成功。 

(本文原载《新京报》2016年8月6日第B05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新京报 2016年08月06日13:48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中国是保护世界遗产的典范
下一条: ·马盛德: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相关链接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施爱东:《故事机变》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施爱东:《故事法则》·[朱月]融媒体视域下民间故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
·[严曼华]民间故事复合母题的复合特点及其限度·[温小璇]“老鼠嫁女”图画书的传承与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