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杜再江]黔西北彝族钞本亟待抢救
——濒危古籍多为孤本
  作者:杜再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21 | 点击数:10873
 

  70%以上均属孤本

  为什么要把彝文钞本定位为“濒危”?这还得从彝族语言的生存状况说起。当前对濒危语言程度的鉴定,标准不一。2002年2月,在德国科隆召开的濒危语言学会上,会员们一致通过将语言按现状分为7个等级,第4—6级为“濒危”,第7级为“灭绝”。其中对4级濒临危险的语言的描述为:所有使用者都在20岁以上,而群体内部的儿童都已不再学习使用的语言。

  “依此标准,在目前黔西北大部分彝族聚居区,彝族语言已达到或超过‘濒临危险的’第4级。”张学立说。

  如今,流传和遗存于黔西北地区的彝文文献形态主要有:纸书、岩书、布书、皮书、瓦书、木牍、竹简、骨刻、木刻、金石铭刻、印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

  “从文献载体的濒危程度来看,以毕节市为核心区域的黔西北地区,现存的彝文古籍大多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条件有限,许多书籍正在遭受虫蛀、霉变、烟熏火燎和雨淋。”张学立说,“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均属国内外孤本,一旦毁损或丢失,就意味着它们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古彝文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毕节学院院长、贵州省彝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彝文钞本研究”首席专家张学立说,这些濒危的彝文钞本,能够为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中水考古、可乐夜郎考古等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毕节打造彝族文化旅游区提供历史依据。

  教育部社科司社科规划处处长何健说:“当前,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抢救、整理和研究刻不容缓。”

  “毕节作为彝族文字的发祥地,是彝族阿哲家族以世袭传承方式统治长达1470多年的水西政权的所在地,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优质彝文古籍,拥有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单本彝文古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彝文史书,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彝文碑刻等。”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姬异丹道出了研究立项的缘由。

  正因为拥有彝文古籍富矿,毕节学院报送的“彝文钞本研究”才顺利成为全国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同时也是贵州高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

  钞本收集难度不小

  在“彝文钞本研究”课题组的报告中,对整个黔西北彝族钞本数量的估量为一万余册,但在贵州民族大学译审王子尧看来,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

  “两万册都没问题。”身为毕摩世家的王子尧大声疾呼,彝族钞本真的到了濒危地步,再不抢救就没有了。王子尧还清楚地记得,在破“四旧”的年代,很多钞本都毁于一旦。“我们家的钞本烧了七天七夜,最后还剩下那些燃烧不尽的羊皮书。”即便如此,他坚信,彝族的文化是烧不完的,这一次的课题如果做好了,就是对黔西北彝族人民做出的一项丰功伟绩。

  黔西北位于云贵高原从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天无三日晴”,湿度普遍较大。

  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说,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所处的保存环境,如果防霉、防湿、防蛀条件不够理想,将会导致这些珍稀文献霉变、毁损,乃至无法修复。因此,急需采取一系列抢救与保护措施。

  除了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全面收集到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彝族钞本同样不易。“在云南,最便宜的钞本也在500元左右。”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永祥说。

  此外,由于彝文典籍的内容广泛,时下黔西北地区既能够准确阅读理解彝文,又通晓汉文的老毕摩,人数十分有限,所以多数收藏彝文典籍的单位,无法按照文献馆藏标准编排,给研究者在检索上造成极大困难。

  “若彝族钞本文献不能进行科学归类、整理收藏,即使收藏再多的彝文文献也难以发挥实效。”王明贵说:“加之不同机构的整理者都是通过不同途径到文献保存地搜集,存在恶性竞争,破坏了文书信息的内在联系和完整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12-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壮族土俗字面临传承之困
下一条: ·国际专家与决策者聚集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马里文化遗产及手稿的行动计划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汤英]黔西北纳雍县穿青人“庆五显坛”仪式调查报告·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
·[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