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红火
  作者:王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1 | 点击数:4268
 


  这几年情人节的巧克力、圣诞节的狂欢夜等西方节日元素深受中国年轻一代的喜欢,相比之下,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却略有逊色,很多人都觉得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席夜话》主持人撒贝宁:首先,很多基于过去农耕文明的节日习俗,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再适合今天的生活节奏,逐渐从人们的节日活动中淡出;其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流动性也不断加强,让很多大家庭回家过年的气氛慢慢减弱。此外,年味不止淡了,而且也变味儿了。比如孩子们看重压岁钱的厚度而忽略压岁的本意和孝的精神,忙活年夜饭的快乐变成了饭店订餐聚会,庙会等节日娱乐活动的商业痕迹过重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与现代人之间造成隔阂的重要原因。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为什么洋节在中国能够被很多人接受?我思考了很久,后来一个年青人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洋节好玩。兴趣是接受的主要动力,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在国外,圣诞节也注重家庭团聚,而在中国,圣诞节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增加了朋友相聚、购物、狂欢等社会交往的内容。我认为中国人过春节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家庭文化,同时也要增强社会交往的因素。

  传统节日文化有红火的过去,而当面临今天这个多元需求的商业社会时,该如何在传承中发展?

  撒贝宁:在北京,我们正在逐渐恢复庙会活动。这种庙会不简单是过去祈福还愿的含义,而是大家在节日里相聚,进行社交,共同去参与感受节日氛围的一个平台。

  节目主持人阿龙:民俗如何传承,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民俗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关系,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起劲。所以挖掘传统节日的鲜明特征,使之既符合传统又根植于时代,运用幸福感的仪式或者可参与的细节,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活力。

  关于传统节日的开展,要从孩子的文化教育开始。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李汉秋:节日在产生之初确实是一种文化仪式,但如果单纯强调其庄严性,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枯燥的,又怎么能被他们接受并传承呢?古代传统节日里有许多游戏、歌谣,孩子们都盼着过节。而现在的节日里留给孩子们玩耍和自由体验的机会却不多。现在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父母,扎根在心中的童年记忆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在传统节日中设计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环节,以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相当重要。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副教授王娟:一方面,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长们应该注意多给孩子们灌输传统节日的各种知识,身体力行地实践节日的各种习俗和仪式,比如包饺子、守岁、拜年等,为孩子们提供一种文化氛围,他们才能理解接受这些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网络、电视、图书等现代媒介传播都可能成为继承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手段。比方宣传传统节日的童话书,让孩子可以在阅读的快乐中,学习节日文化内涵,启发孩子最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总之,我们要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让中华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焕发真正的中国精神,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的节日,这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更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王琼 整理)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20日15 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姚树洁:春节还乡路为何总艰辛
下一条: ·肖复兴:如此“穿越庙会”亵渎年文化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