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作者:石朝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23 | 点击数:42415
 
 
第二次迁徙波
 
蚩尤余部举族南迁,在左洞庭,右彭蠡一带又逐渐强悍起来,并号称:“三苗国”,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再次发生冲突。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窜三苗于三危”、“放驩兜于崇山”,“三苗”集团被瓦解,余下主要部分被迫迁入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被称为“南蛮”、“荆蛮”或“荆楚”。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波。
 “三苗”是蚩尤余部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国家。梁启超先生说:“三苗九黎,一族两名”④。古代的族,大抵因国得名,好象后来的秦族,汉族一样。蚩尤战败,九黎的主体部分未受损伤,迁至长江沪域以后,发展很快,战据地盘很大。《尚书地理今释》曰:“三苗今湖广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地。史记正义曰,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又彭蠡,今江州、郑州、岳州也”。梁启超又说:“此族(苗)最初之根据地,左传指定位置,曰左洞庭,右彭蠡。则今湖南之岳州、长沙;湖北之武昌;江西之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南康、九江,是其地也”⑤。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不亚于黄河流域。苗族迁居这一带以后,一面从事饲养牲畜,种植植物的农耕生产;一而把蚩尤遗下的五兵、刀、戟、大弩,随时讲习,以保护族自身安全。他们在这里平安度过了几百年。
到尧舜时期(“尧为黄帝儿世孙,舜为黄帝儿世孙”⑥)尧时才有了三苗的专称,也就是说三苗在尧时即已立国。苗族在加尧的华夏联盟,成为联盟成员之一,其前领驩头代表三苗国参加华夏联盟议事会,尧征询驩头意见,故曰“驩头尧臣”⑦。“干戈不用三苗服”⑧,说明三苗与尧舜为首的华夏团曾有过一段和平的时期。后来,三苗势力发展很快,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借故三苗“在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⑨。向三苗发起进攻,打了许多年的仗,至尧在位七十六年(公元前二二零八年)。才把三苗打败。尧“放驩头于崇山”⑩,“窜三苗于三危”(11)。笔者同意马少侨先生的观点,窜三苗于三危,即窜群苗于群山,三苗之众向原部落所在地周围的群山中逃窜。正由于这样,所以三苗才参与了禹的治水工程,三苗才能仍然成为中原华夏联盟的最大劲敌,才会有以后的战争,如果说三苗之众还在尧时远窜西裔敦煌,就不会有以后禹在洞庭彭蠡之间对三苗发起的来族性的战争了。
“尧未年德衰,五舜所囚”(12)。舜夺取了华夏联盟的领导权后,更是变相加利地向三苗进攻。据史料记载,在长江战败而溃散的苗民,溯湘江而上,进入苍梧。他们的目的,也许是逃命,说不上什么卷土重来,可舜丝毫不肯放松“御驾亲征”。亲自带领一批人马,杀向苍梧而来。三苗之众在退无可退的局势下,奋起反攻,舜仓皇间吃了一个大败仗,舜也因此而阵之,这就是《史记》说的“舜崩苍梧之野”,修务训更说得明白,“舜征三苗,道死苍梧”,舜战死后,葬于九疑山深处,后来叫“零陵”。
舜死后,禹继位。禹是一个水利工程师,舜还位时,他就开始着手水利工程设计。继位后,他一改常态,施行兵工政策,把华夏联盟的大兵,不是开去进攻三苗九夷,而是一齐开去治水。禹的这一举动,当时不仅一般民众,就是其他部族乃至三苗,都因此感动,愿与夏禹合作,当时三苗部众生活于长江流域,治水工程如若没有三苗的参加,禹治水工程是不能成功的。流传在川南苗族的“古史传说》说:夏禹首向”三苗“下战书,要与之决战,当时”三苗“指出,洪水汜滥,九河急需疏通。你若要与我交战,疏通九河的任务时才能完成?夏禹遂罢战而联合三苗共疏九河,现在把三苗与夏禹合作疏通九河的成绩写在下面:
 
第一,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第二,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此记导徼外二水也。第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阳,东至于底柱,又东至孟津,东过洛纳,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此记导河也。第四,嶓种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流沧之水,过三澨,至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干海,。第五,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滩,东为中江,入于海,此记导江汉也,第六,导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在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北汇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此记导淮也。第七,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此记导淮也。第八,导渭,自乌鼠同穴,东汇于澧,又东入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第九,导河自熊耳,在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此记导入河二巨川也(13)。
 
如此大的治水工程,如果没有三苗九夷的参加,夏禹即全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贯通九条河,且从上述九条河的治理情况看,其疏导得较好,水患少而水利多的,要算长江流域,假使没有三苗人民担负长江的艰巨工作,其水患纵不象黄河流域那么严重,其水利也未必有现今这样便利。总之,三苗在配合禹治水工程中是作出了贡献的。
但夏禹治水成功后,抽出大兵,向三苗集团发起了总攻。禹认为三苗生活于长江流域,对自己的统治随时起着威胁作用,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解除腋下之患。试看夏禹出师三苗的誓词:
 
“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于降之咎”(14)。
 
夏禹大有灭绝三苗之势。“七旬有苗格”(15),战争持续七十天左右,三苗终于被彻底打败,这次战争十分残酷,“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16)。”“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17)。“三月不见曰”(18)。可见三苗遭杀戳之惨,如果说黄帝与蚩尤之战。苗族有生力量未被歼灭。南渡黄后还崛起“三苗”与华夏集团相抗衡的话,那么,夏禹代三苗之战,苗族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自此苗族一蹶不振了。当然,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大部分苗族被歼灭,也有一部分被俘虏而要赎、收养、奴蓄或充当牺牲品,而另一部分苗人,则被逐出部落所在地区,继续向南逃窜。不然,就没有今天的苗族了。这一部分向南迁窜的苗族,逃到江西、湖南,便在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经过若干年以发展,又以“南蛮”、“荆楚、”“楚荆”的名称出现在中原汉文献资料当中。这就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姚婷]乡土传媒与国际移民
下一条: ·[冯增烈]回族研究再认识的几则浅议
   相关链接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
·[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
·[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
·[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