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作者:石朝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23 | 点击数:31975
 
值得指出的是,在清朝统治时期,苗族远迁至东南亚国家,越南分者琳心根据在越北自治和文县的调查,他认为越南的苗族大多数来自贵州省。他把苗族由中国进入越南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明未清初),贵州有80户苗族因反改土归流失败而迁入越南河江省同文县;十八世纪未一十九世纪初(清朝乾嘉时期)贵州苗族起义失败后,贵州、云南和广西的苗族分两路迁入越南的同文县,老街省北河县北河县和泰一苗自治县;十九世纪中叶,即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有一万多苗族从贵州、云南和广西迁入老街、河江、安沛和泰一苗自治区等地。苗族在老挝被称为“老松人”,他们大约于十九世纪初迁放老挝北部山区,法国学者杨沫丁认为苗族进入老挝的时间是1810─1820年之间。1850年,他们已经在琅勃拉邦扎住了根。有人认为,当时进入老挝的苗族有5万人。苗族迁入泰国的时间要晚一些,1894年,麦克锡在记叙他访问泰国北部山区的经历时写到:苗族“在8年前才越过湄公河”进入泰国境内。勒巴在1964年指出:“苗族在大约前五十年间直接从老挝,或由老挝经缅甸进入泰国”。1976年,格迪斯根据他在泰国北部的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苗族是在前100年间迁入泰国的(50)。
至此,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运动基相结束,另东南亚苗族,1975年至1984年,由于印支局势的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的邦助下,将这批难民输送到第三国。苗族又从这条渠道迁移到西方国家。法国著名的苗族研究学者恩保羊先生,一九八六年在向云南社科院介绍国外苗族情况时,他说,美国是当时西方接受苗族最多的国家,其有6万多人;其次是法国,约6000多人;第三是法属圭亚那,有1300多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阿根廷等国也接受了几百人(51)。苗族及其先民这样长时期,大幅度、远距离的迁徙,不仅在中华民族中颇为突出,就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极为罕见。
 
注释:
①②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④梁启超:《太古三代载记》
⑤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⑥梁启超《古代三代载记》
⑦《尚书尧典》
⑧《荀子·赋篇》
⑨《帝国世纪》
⑩《史记五帝纪》
(11)《尚书·舜典》
(12)《路史·发挥》引《纪年》
(13)梁启超:《纪夏殷王业》
(14)《墨子·兼爱》
(15)《大禹谟》
(16)《论衡》
(17)《古本竹书纪年》
(18)《金匮》
(19)《苗族简史》
(20)《战国策楚策》
(21(22)《史记楚世家》
(23)篮文徽:《中国通史》
(24)(25)翦伯赞:《中国史纲》
(26)《后汉书·马援传》
(27)翁家烈:《战争与苗族》载《苗学研究》第一集
(28)《宋书·沈庆之传》
(29)《南齐书》卷22
(30)《资治通鉴》
(31)《新唐书·宦者传》
(32)《元史·地理志》
(33)《黔南识略》卷十六
(34)《思南府志》卷一
(3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36)梁聚五:《苗夷民族发展史》
(37)《苗族简史》
(38)梁聚五:《苗夷民族发展史》
(39)《明实录》卷302
(40)李化龙:《播州善后事宜疏》
(41)《滇粹》
(42)《圣武记》卷7
(43)《苗族简史》
(44)《平黔纪略》卷19
(45)《咸同贵州军事史》
(46)《贵州通志稿本》36册
(47)《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0
(48)《滇黔志略》第3辑
(49)《土司烈纂·徙流迁徙地方》
(50)(51)郭净:《国外苗族人口及其分布》载《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1期,第120-12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姚婷]乡土传媒与国际移民
下一条: ·[冯增烈]回族研究再认识的几则浅议
   相关链接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