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
  作者:记者 周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3 | 点击数:5414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周玮)文化部网站日前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名单”。

      这次公示的名单涉及35项国家级名录项目,北京市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北京市荣宝斋、江西省景德镇古窑瓷厂、山东省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绵竹年画社、西藏自治区藏药厂等均在名单中。

      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据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名单的确定,是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公示期为8月6日至8月20日。公示期间如对入选项目企业和单位有异议,可将书面意见反馈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8月08日 15:41: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活态”传承“非遗”应成当务之急
下一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探索传承之路
   相关链接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
·[乐晶 万星]“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跨地方”衍生实践·[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金茹雪]“两创”视域下曲艺类非遗活化路径研究
·[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谷奕曈]从“票友”到“粉丝”:戏曲与曲艺趣缘群体的社区参与与都市民俗景观·[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
·[陈科锦]文旅融合背景下濒危民间信俗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