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
  作者:记者 唐红丽   摄影/图:记者 唐红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1 | 点击数:13622
 

  上世纪40年代,在李霖灿之前虽然有巴克的《纳西研究》,但其中只有300多个东巴文字,而杨仲鸿编写的《麼些文多巴文集哥巴文汉译字典》及方国瑜的《纳西象形文字谱》虽然均已完稿,但并未出版,因此李霖灿的著作一面世,便在学界引起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关于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专著屈指可数,但是这个兴起于国外、引入国内不久的研究领域,在当时的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在方、李二人的研究过程中,章太炎、董作宾、郭沫若、李济等都曾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虽然纳西族的东巴文及东巴文化进入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时间稍晚于西方,但质量上不输西方。巴克、洛克、方国瑜、李霖灿等早期学者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东巴文及东巴文化的奠基之作。

  3 纳西象形文字保存最初造字形象

  东巴文像写意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而又微妙生动、无拘无束。

  图案优美的东巴文究竟蕴涵着什么意思?记者在丽江古城的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东巴常用词典》。这本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和品正编写的词典共收录常用东巴字970个,以单个东巴文字为条目,附注国际音标和英汉释义,并阐释该字的造字思路。

  翻开词典,第一个东巴文字“天”(见图示),释义为“天圆似盖”。东巴文中的“彩虹”,即为一条汲水的龙。龙王汲水是纳西先民对彩虹的直接定义。这种绘画式的构字方式,使得从未接触过东巴文的人也能根据字形猜出个大概,同时也反映了纳西人早期造字时的自然观。

  李霖灿曾将“东巴文”界定为由图形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的一种文字。纳西语将其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

  在远古时期,世代迁徙的纳西先民在没有文字、没有纸张的情况下,却对记录事相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他们见到马,就照着马的样子在石头或者木头上画出一幅像马的图画;早晨看到太阳从山后升起来,便画出一座山,并在山的上方画一轮发光的太阳,而在表示日落时,则画一轮沉没在山腰的太阳。他们见物画物,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一些自然现象并将其用图画表达出来。

  “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拿东巴文来比较汉字的古象形文字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文字的演进中,东巴文算是童年,而今能看到的汉字古象形字已经到了少年时代。”与已经符号化了的甲骨文相比,古朴的东巴文显得更为古老。

  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东巴文也经历了变化。最初,东巴文被写在木头或者石头上,后来纳西族人以荛花为原材料创造了粗糙而厚实耐用的东巴纸后,便开始了纸上书写的时代。作为纳西族的民间“智者”,东巴成了唯一掌握东巴文的人。东巴们书写东巴文常用自制的竹笔及用松明烟灰与续断根混合制成的墨水。这种书写习惯,至今仍然保存着。在丽江古城的商店里,人们不仅能够买到东巴纸,还能请坐店的东巴们挥墨书写几个东巴大字。

  象形文字虽然字源为应物写作,但其应用为同音假借。如东巴文“火”字,读高平调时作“熟了”解,又可作“忘记”,亦可作“女儿”、“女人”解;读中平调时作“火”,又可作“听见”,亦可作“想念”解;降调时作“名字”解。

  东巴文像写意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而又微妙生动、无拘无束。纳西象形文字保存着最初造字的形象,这对研究人类文字的创始以及与其他象形文字作比较研究,颇有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7月20日 16: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佤族木鼓:通天的神器
下一条: ·民间文学走进数字化时代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