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 
  ──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 
  基本信息 
  作者:杨利慧 张霞 徐芳 李红武 仝云丽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印张:22.5 
  印次:2011年3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613-5432-2 
  定价:46.00元 
  丛书:神话学文库 (叶舒宪主编) 
  
  作者简介: 
  杨利慧,女,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有《神话与神话学》、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合著)、《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等多部专著。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俗学基础理论、田野作业与民族志。 
  张霞,女,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 
  徐芳,女,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财经大学讲师。 
  李红武,男,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仝云丽,女,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华道数据市场部编辑。 
  
内容摘要: 
  本书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是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依据来自田野调查的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该书集中探讨了以往研究很少关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一个个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它们担负着何种功能?那些传承着神话传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讲述神话对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神话如何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对神话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神话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哪些角色?……本书生动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话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讲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们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建构,并揭示了神话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对中国神话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贡献,对神话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有深入思考。 
目录 
  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代序) / 吕微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口承神话的搜集与研究 / 005 
  第二节 本书的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及写作过程 / 012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 018 
 
  第二章 讲述者与现代口承神话的变异/ 
      ——重庆市司鼓村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 034 
  第二节 司鼓村的历史地理及当地农业人群的日常生活 / 042 
  第三节 重复讲述中的变异因素 
      ——同一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不同讲述 / 054 
  第四节 个人讲述倾向与神话的变异 
      ——不同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讲述 / 088 
  第五节 结语 / 108 
 
  第三章 现代口承神话的演述人及其神话观研究 / 
      ——陕西安康市伏羲山、女娲山区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 115 
  第二节 伏羲山、女娲山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概况 / 131 
  第三节 黄镇山:“神话是人们对历史的曲解”/ 145 
  第四节 陈贵友:“神话是真实的事件” / 157 
  第五节 柯尊来:“神话是神乎其神的故事” / 167 
  第六节 结语 / 178 
 
  第四章 民间传统的当代重建 / 
      ——山西洪洞县侯村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 184 
  第二节 侯村的历史地理与民俗文化 / 185 
  第三节 女娲信仰的恢复与重建 / 193 
  第四节 女娲神话的传承与再创造 / 206 
  第五节 结语 / 217 
 
  第五章 神话、庙会与社会的变迁(1930—2005年) / 
      ——河南淮阳县人祖神话与庙会的个案 
  第一节 引 言 / 222 
  第二节 “羲皇故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生活 / 224 
  第三节 自在地传承:20世纪30年代的人祖庙会与人祖神话讲述活动 / 237 
  第四节 从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中退隐:1949—1976年的人祖庙会与神话讲述活动 / 250 
  第五节 传统的复兴与重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人祖庙会与神话讲述活动 / 263 
  第六节 社会变迁与一个讲述人的个人故事 / 288 
  第七节 结语 / 295 
 
  附录: 民间叙事的表演 / 
      ——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 
  后 记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