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
  作者:记者 张宝峰 顿媛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6 | 点击数:8055
 


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


西三条胡同鲁迅纪念馆

  (记者张宝峰、顿媛媛)800年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2011年1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加大政府投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使文物资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播。

  一缕炊烟,一抹轻尘,长街里传来欢声阵阵,深巷中飘来酒香徐徐。这真是一处神奇的所在,它既有亲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悠远的历史风情。它,就是北京的胡同。寻常巷陌可领人生百态,街边路口何必曾经相识。人们常问,了解北京、走进北京文化的路究竟在哪儿?也许,它就在人们脚下,就是这一条条盛满了故事的北京胡同……

  一条胡同 一段历史

  “这可是一条将近1000岁的老胡同啦。”81岁的张奶奶语气发颤地说。

  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国华商场的身后,有一条名为三庙街的胡同。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条胡同,当地居民自豪地称它为“北京建都第一胡同”。

  据了解,三庙街胡同的建设可以追溯至辽代,当时名为檀州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说,在辽金时期,三庙街胡同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单、王府井,是一处相当繁华的街区。三庙社区的书记张斌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这条胡同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因此得名三庙街胡同。

  张奶奶打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她对三庙街胡同绝不仅仅是熟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眷恋。“每天,我都要来回走上几趟。”这位耄耋老人微笑着说,胡同里面既安静又安全,不像外面吵得慌。只要在胡同里转悠,就像在自个儿家里一样。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陈光中表示,老北京人之所以喜欢胡同,首先就因为与高楼大厦相比,胡同之间的宽度较小,不会形成涡流,所以非常舒适宜居。另一方面,就是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这句话看似比较夸张,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一书的统计,当时北京城就有胡同2000多条。到了20世纪40年代,《北京地名志》中记载的北京胡同已达3200条。而在1986年的《北京街巷名称录汇编》当中,北京胡同的总数已经超过6100条。  

  其实,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让身边的文明不再失落

  也许文化和文明真不是一对同义词,因为有时候,它们之间的冲突是那样的明显。

  如果说,胡同可以算作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那么,近年来,胡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却来得那样猛烈。有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配合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大潮的推进,北京胡同已经陆续被拆、改掉了1000余条。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元老级”的三庙街胡同亦莫能外。

  如今,走在这条300多米长的胡同里,闭上双目,虽然辽金戈马、明清繁华似乎还会在脑际浮现。然而,仔细看去,历史的风尘其实早已远去,胡同的古貌也已如烟般逝去。柏油路、砖墙面所带来的,却只是机动车的呼啸而过,建设者的身影重重……

  面对这种情势,很多文化界人士纷纷呼吁:“请保护北京胡同,保护北京文化的根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下一条: ·京城庙会应有时代品质和韵味
   相关链接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
·[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
·[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刘欢]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绣活(夏布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李君]中国“结”:情感与功能·[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胡正裕 杨海娇]浙南文成“侨家乐”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试析·[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