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春节新过法:拜年走俏 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作者:记者 王海鹰 陈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7 | 点击数:8280
 

  旧瓶装新酒,新年俗继承传统内涵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仅拜年和发压岁钱的方式在改变,很多传统的春节过法也有了新的版本,如:很多家庭年三十的晚上到酒店吃团圆饭;一些家庭趁长假外出旅游“过节”;除夕夜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这些新年俗,丰富了过年的方式。

  与此同时,一些旧年俗淡出城市部分家庭。倒贴的“福”字、对联、年画、灯笼等传统春节符号,在一些年轻的家庭中难以找到;很多家庭不再守岁……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认为,新年俗的盛行,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张士闪介绍,传统的春节习俗产生于农业社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交际圈扩大了很多,于是就出现了短信拜年、旅游过年、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等新年俗。

  张士闪说,年俗只是过年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和新一年的情感寄托。改变的只是过节的外在方式,新老年俗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同时,部分新年俗也让他感慨。张士闪告诉记者,年三十当天,他手机就一刻都没停过,各种拜年和祝福的短信几乎将他手机内存空间占满,许多短信除了换个名字,内容一模一样,一看就是抄来的。张士闪认为,春节是一个人与人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需要用心和感情来过,切莫让年俗流于形式,而忽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06日10: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举办30余场庙会 商业味浓郁文化色彩暗淡
下一条: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