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凉山彝族的等级名称与民族名称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4 | 点击数:27353
 
因此,笔者认为,以“黑白”两种颜色来命名彝族内部的的等级甚至族称是有潜在的汉民族文化背景的。黑者未经开化,是生蛮;而白者是已经开化之臣民,曰熟蛮。由此推之,历史文献上的“乌蛮”,“白蛮”的区分可能也是这种原因。汉族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多处于优势,拥有权力,于是把“贵白贱黑”的心态无意或有意地带进对彝族的称呼中。从处于优势地位的汉语出发,已开化的彝族为白彝,反之是黑彝。恰好凉山彝族的自称、等级、颜色三种出现发音的偶合,因此出现将彝族分为黑白两种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与历代王朝的意识形态是相符合的。一些学者以此推导出彝族“尚黑”,乃是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错误推测而已。这种称法为部分彝族自己所接受,那是国家权力意志在人们头脑里潜意识的反映。
 
注释:
①娃子是四川汉语,指奴隶。安家娃子是居住在奴隶主周围,有自己的房子,但隶属于奴隶主的阶层。 “嘎西”是彝语“嘎西嘎罗”的简称,意为居住在锅庄边的奴隶,故名。锅庄娃子是没有自己的房子。
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此处转引自谢本书、郭大列、牛鸿宾1996年,页130。
①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第76/西南夷/邛都。
②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116/西南夷列传第56/西南夷。又,新校后汉书/列传/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筰都。
③参见ASCC(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二十四史:新校本史记三家注/新校本史记/列传/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①察尔瓦:由彝语音译“瓦拉”演变而来,是一种类似披风的衣物,俗称披毡,先将羊毛捻成线,然后编制方形,一边收编作为领,另一边缀以编成辫形的长须。兼有御寒衣、雨衣甚至被子的功能,是彝族每人必备的衣物。
 
参考书目:(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戴庆厦、胡素华.1993.‘诺苏’为‘黑族’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戴庆厦、胡素华.1995.再论‘诺苏’非‘黑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戴庆厦、胡素华.1998,词汇与文化-族称,载戴庆厦主编《彝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冯客.1999.《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永燧.1993.说“诺苏”,载《民族语文论文集--庆祝马学良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李永燧.1995.再说“诺苏”:有感于戴等“质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编写组.198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
夏建中.1997.《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本书、郭大列、牛鸿宾.1996.《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昌富.1994.《凉山彝族礼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巫达.2002.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谭伟伦、王刚主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出版。
伍精忠.1992.关于凉山彝族的自称,载《凉山民族研究》。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创刊号。
杨怀英等.1994.《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杨怀英主编,黄名述、程正宗副主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朱文旭.1993.彝族尚黑习俗浅谈,载朱文旭《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Lin,Yueh-hua.1961.The Lolo of Liangshan,HRAF Press,New Haven.(《凉山夷家》英译本)
Heberer,Thomas.1987.Ethnic Minorit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Yi nationality,In Thomas Heberer ed.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Papers of the 2nd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Sinology/Ethnology St.Augustin
(本文原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下一条: ·[巫达]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相关链接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
·[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
·[李丽丹]蒙古族ATU613“偷听话”故事:角色、叙事与空间象征·[高忠严 王彦龙]象征与破坏:晋中农耕区民众的除雹仪式与信仰实践
·[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马晴]从食俗到节庆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李雄锋]神化和俗化:南狮“点睛”仪式的象征意义与应用逻辑
·[张举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董秀团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故事中“换装”母题的象征性·[陈莲]红纸的象征内涵及其功能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