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闳]第一千零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问题
  作者:张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1 | 点击数:5015
 


  对文学史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那么也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文学史。然而,我们在国内所看到的这一千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差不多就是同一部文学史,真正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平庸货色。

  在1000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增加一部,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国内的文学史大多出自高校中文系教师之手,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教师的文学史写作并非因为某教师自己有要写一部文学史的冲动,而是出于当下学院制度条件下的利益考虑。高校文学史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校教务部门也有所谓“教材建设”的要求,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这些也无可厚非,但决定了国内的文学史大多是教科书体例。

  教科书体例的基本特征是平庸化和教条化,它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所谓“定论原则”,也就是遵循既定的观点,不鼓励创新,表达方式上也要求统一,无论是在体例上、观点上和文体上,都强烈排斥个人化的风格。与此相适应,国内的文学史大多是“集体项目”.在风格上,文学教科书看上去跟数学教科书没有什么差别。

  此外,编写教材有极大的利益驱动,教材编写是一个垄断性的行业行为,多校联合编写,可以共同承担教科书的使用,保证了发行量。加上教务部门的鼓励性投资,教材编写在图书营销方面是包赚不赔的。个人的文学史写作,无论其学术性有多强,也很难进入教科书体系,最多只能作为参考阅读书目。教材写作尤其是对那些缺乏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而言,编写教材比撰写学术专著要容易得多,而且可以折合学术研究的指标。出于上述种种理由,文学史的数量仍将会呈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

  毫无疑问,对文学史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如果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那么也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文学史。然而,我们在国内所看到的这一千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差不多就是同一部文学史,真正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平庸货色。

  撇开教科书体例的文学史不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问题,至今依然是一个困扰着中国文学史家的难题。其难题的关键点在于:文学史叙事所依据的是一个怎样的叙事逻辑,文学性与历史架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始终无法摆脱文学史叙事对外部的政治权力的逻辑的依附关系。在叙事框架、章节安排、具体字数上,文学史写作者必须谨慎对待,比如“鲁郭茅巴老曹”之类的人物可能各自安排单章来写,而且字数都有规定,一般是由上而下递减;其他作家或列单节,或分组共享单节,如是等等。数量庞大的文学史,无非是作家权力分配的清单,成为外部政治权力的文学镜像。另一方面,由于外部历史逻辑框架的制约,国内大多数文学史是文学事件的时间顺序的罗列,作家及作品的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和美学价值上的优劣,则被忽略。文学史写作者往往既缺乏合理的文学观,也缺乏完整的历史观。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制造了一种既没有文学也没有史的“文学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批新锐文学史家不满这种文学史框架,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试图解决文学史自身叙事逻辑的问题;但至今大多停留在可能性探讨和部分问题的解决方面,整体性的文学史叙事模式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深圳晚报 2008年11月1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闻]由“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引起的思考
下一条: ·[杜廷广]“文化形态史观”的本质是人──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相关链接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
·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高有鹏]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书写
·[刘大先]民族文化的历史叙述问题·[徐新建]展现“中国故事”的多民族魅力
·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李小玲]民间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刘宗迪]天文学史上的“织女”与“牛郎”
·[刘跃进]邓绍基先生的学问人生·《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文学史不是开列一份名人名家光荣榜”·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石剑峰]建立新文学史观 关注文学的过滤与重建·[吴艳]元杂剧:民族交融的艺术表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