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钟敬文 主编:《民间文学作品选》(第二版)
  作者:钟敬文 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9 | 点击数:27040
 

·书摘·

  后记

  《民间文学作品选》,1980年出版,上、下册,是《民间文学概论》的辅助教材。但是,在民俗学系列教材中,它也不止是两种资料本。在它的收录系统中,有我国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和多民族交往中流传的民间文艺经典作品,通过它的分类编列,展现了我国民间文学的分类、范围和内容,因此,它也是一种专业书库。它又以我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民间代表作,展示了我国民间文艺的差异性和流传模式,是纸介质的民间文艺资源馆。此外,它还以专家学者严格审定的资料系统,确定高校师生使用民间文学作品的原则和科学底本,学生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文艺学者在1949年前后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含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的学术视野、资料范围和选择标准。总之,它是一种带有理论视角、方法论意义和学术史特征的教材选本。

  《民间文学作品选》出版4年后,自1984年起,至21世纪初,主编钟敬文先生等投入由国务院领导、文化部发动的中国民族民间十套文艺集成志书的搜集整理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民间文艺传统资源和最新出版成果。它的出现,在我国全面进入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之前,实现了对我国民间文艺家底清仓式的清点,并对这些宝贵资源给予现代管理。比起《民间文学作品选》所收口头作品,它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现已成为我国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资源。总之,它是在《民间文学作品选》之后出现的国家级精神资源财富,也是《民间文学作品选》最重要的后备资料库。

      ……

      ·作品选·

  昔有田昆仑者,其家甚贫,未娶妻室。当家地内有一水池,极深清妙。至禾熟之时,昆仑向田行,乃见三个美女洗浴。其昆仑欲就看之,遥见去百步即变为三个白鹤,两个飞向池边树头而坐,一个在池洗垢中间,遂入毂口底,匍匐而前,往来看之。其美女者乃是天女,其两个大者抱得天衣乘空而去,小女遂于池内不敢出池。其天女遂吐实情,向昆仑道是天女,当共三个姊妹出来,暂于池中游戏,被池主见之,两个阿姊当时收得天衣而去,小女一身邂逅中间,天衣乃被池主收将,不得露形出池,幸愿池主宽恩,还其天衣,用盖形体出池,共池主为夫妻。昆仑进退思量,若与此天衣,恐即飞去。昆仑报天女日:“娘子若索天衣者,终不可得矣。若非吾脱衫与且盖形,得不?”其天女初时不肯出池,口称至暗而去。其女延引索天衣不得,形势不似,始语昆仑:“亦听君脱衫将来盖我著出池,共君为夫妻。”其昆仑心中喜悦,急卷天衣即深藏之,遂脱衫与天女,被之出池。语昆仑日:“君畏去时,你急捉我著;还我天衣,共君相随。”昆仑生死不肯与天女[衣],即共天女相将,归家见母。母实喜欢,即造设席,聚诸亲情眷属之言,日呼新妇。

  虽则是天女,在于世情色欲交合一种同居,日往月来,遂产一子,形容端正,名日田章。其昆仑点著西行,一去不还。其天女日:“夫之去后,养子三岁。”遂启阿婆日:“新妇身是天女,当来之时,身缘幼小,阿耶与女造天衣乘空而来。今见天衣不知大小,暂借看之,死将甘美。”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
下一条: ·万建中 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