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现代性与民间文学”
  作者:户晓辉 吕微 孙歌 金惠敏 赵京华 赵稀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3 | 点击数:18714
 

  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民间文学

  吕微

 

  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学科立场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反思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回归五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术口号是“拨乱反正”,强调学术摆脱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认为80年代以前政党学术的失误就在于偏离了五四开创的中国现代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传统。由于五四学术传统既是民主论的更是民族论的,因此纠正极端民主论的阶级论,重新强调民族论就成为这一阶段学者共同体的学术共识。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的前半部分就描述、分析了这一阶段“回归五四”的学术历程。

  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超越五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则是“现代性”。翻阅严家炎主编、李扬执行主编、温奉桥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所收录的20余篇论文,涉及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艺学的现代性总体特征、价值规范、文学思潮、文类形态、文学史写作和作家研究,大部分文章发表于本世纪以来的最近5年,可见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艺学(包括民间文学研究)近年已成气候。户晓辉新著《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表达了这一阶段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反思性主题。

  “超越五四”的现代性反思暗含了如下思考:“回归五四”是把五四所开创的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传统视为经典范式,从而认为50年代以来政党学术的失误就在于偏离了五四的正确轨道,因此,只要我们回到五四的旗帜之下,我们就能够重建五四学术的新传统并将这一新传统继续推向前进。但是,从现代性反思的角度看,失误并不在于对五四学术轨道的偏离,不在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分依附,失误恰恰在于对五四新传统不加反思地极端化发展的结果,因此,“回归五四”把失误看作是外在于五四传统之“乱”,也就是把作为学者的反思者自己排除在了应被反思的对象之外。

  而“超越五四”的命题是把五四也视为应当被反思的对象,进而把反思者自己的从业学者也列入了被反思的行列,因为反思者自己也正是一个继承了五四新传统的学术中人。现代中国的五四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新传统的知识论从价值论来说是民主论加民族论意识形态(德先生)的,从方法论来说则是科学主义(赛先生)的。五四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站在民主论、民族论价值观的立场上,使用科学主义的方法,一方面批判传统,一方面建构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履行了现代性自我表达的学术-政治使命。而现代性对传统的批判和现代性的自我建构都是通过对现代性“他者”——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中就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民间文学及其主体——的表述、界定来实现的,于是现代性视野中的“他者”就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样态。

  从现代性时间观的角度看,现代性对“他者”——民俗、民间文学及其主体的表述之所以呈现出十分矛盾的情况(类似弗洛依德所云原始人类认为图腾既是神圣的又是不洁的矛盾情感),是因为“他者”所代表的“过去”既是应当否定的自我的旧影同时也是应当肯定的自我的来源。套用王国维的一句话说,从自我来源的价值角度说,传统的“他者”是可爱的(具有高尚的道德),但是,从自我旧影的知识立场看,传统的“他者”又是不可信的(非科学的)。于是在线性时间框架的进化论现代性表述中,“他者”就呈现为一种无法解决的二元悖论的表述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50年代以来政党学术的失误就在于延续了五四悖论的表述传统并企图用一种更加简单化的处理办法——即所谓精华与糟粕的二分法——来解决现代自我对传统他者的表述悖论。但殊不知,“他者”是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之不加反思地回到五四也仍然不能克服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现代性表述危机。就此而言,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现代性表述究竟“如何可能”的确是值得一做的工作。

  把50年代以来的政党学术视为五四现代性学术的极端化发展并非“诬陷”五四的不实之词,洪长泰已经梳理了从五四先驱到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学术-思想脉络(《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而被政党学术“放大”了的五四悖论才为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五四式悖论的现代性内涵提供了理论反思的可能性机遇和现实性的契机,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政党学术之理论-实践性的失败,也就不会有今天从现代性的角度对五四学术-政治意识形态的知识论反思。如果说,我们今天仍然沿着现代性所指引的思路继续我们的学术之知和学术之行,那么现代性学术的表述悖论就仍然是我们头上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我们只有在超越五四、超越现代性的思考维度中,才可能克服“后——”学术所继承的五四现代性学统的表述危机。而为了克服这一现代性悖论的表述危机,我们只有首先回到现代性表述的学术“事情”本身进行自我反思,因为表述危机并非源于被表述的对象,像现代性学术所断言的那样属于被表述客体的客观性质,正如康德的知识论所指明的那样,二元悖论乃是内在于表述主体之先天判断的。就此而言,户晓辉的著作从现代性时间观的角度考察对“民间-他者”的表述悖论算是抓住了现代性反思的枢纽,正是在现代性时间观的观照下,“民间”对象才呈现为悖论的表述形态,而如何克服这种表述悖论的困境正是“超越五四”的题中应有之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七夕,我们歌颂什么?
下一条: ·艾尔曼 葛兆光: 追忆沟口雄三:他的生平与思想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魏甜甜]时间的复调:乡土性与现代性张力中的日常生活文明化进程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夕丹]恐怖女性与现代性焦虑·[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石国伟 孔令垚]地方医神信仰的现代性实践·[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
·[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