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王菲宇]台湾“草莓族”的影像纪录
  作者:王菲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1227
 


  晃动的黑白影像,夹杂着闽南话、大陈乡音的国语对白。5月的一天,作为外省台湾人纪录片展映的片目之一,《山海经》在北京雨枫书馆放映。中途,导演萧立峻悄悄走进来,在后排坐下。看到前排正聚精会神端坐观影的观众,他连连表示“没想到”。“我原来还担心会一个人都没有。”这个台湾男孩有些腼腆地笑着说。

  这部长约50分钟的纪录片是萧立峻完成的第一部完整作品。借着影片放映与交流的机会,28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在放映后的交流时间,他拿着封面上写有“大陈的田野笔记”字样的本子坐在台上,一面凝神聆听,一面不时记录下大家的问题。甚至,他还向台下的观众提问:“你们为什么会对‘外省人’议题感兴趣?大陆的年轻人都关心些什么?”不过观众对这个黝黑皮肤的男孩有着更大的好奇:按大陆的说法,萧立峻是标准的“80后”,一个80后为什么会去拍纪录片?

  “在台湾,我被叫做‘七年级生’。”出生于民国七十年代,童年适逢台湾解严,少年时代伴随着台湾经济腾飞,这批“七年级生”被台湾媒体贴上“草莓族”的标签——意指他们如草莓一样外表光鲜亮丽,但是抗打压能力极差。

  大多数“七年级生”都不喜欢这种带有贬义色彩的称呼。与正在寻求重新定义的大陆“80后”一样,台湾的“草莓族”也正在通过种种途径找寻个体与社会间的呼应。拿起摄影机的萧立峻便是其中之一。

  “纪录片对我是一种补偿”

  《山海经》的故事简单到几乎没有故事:在山海交界处的宜兰岳明新村,三百多户1950年代从浙江大陈岛迁徙到台湾的外省人在这里居住。除了他们,闽南人、客家人、阿美族人乃至老“荣民”(指退伍军人)也都生活在这里。他们打渔、修葺房屋,还每年三次烧纸钱给海龙王,以求天气和顺。

  这是台湾外省台湾人协会(以下简称外台会)举办的“外省人”纪录片工作坊的成品之一。对“外省人”这个说法,台湾人都不陌生。至今岛内蓝绿阵营交锋,相关的议题都不免被拿出来炒作一番。在文化领域,外省后代们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他们沉默的父辈发声。

  与以往的局面类似,在外台会筹办的这次工作坊中,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也还是外省人的后代。与大多数参与者的情况不同,萧立峻是个标准的“本省人”。他对这个题材的关注来自2008年的台湾“大选”:“我看到在台北永和县,很多大陈人对国民党非常‘死忠’,甚至一些八九十岁的裹小脚的婆婆都会专程跑去投票点给马英九投票。”

  这部纪录片最初选定的拍摄地点正是永和县。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改为宜兰的一个村落。萧立峻坦言新的拍摄地点并不尽如人意,那里的大陈人数量远不如永和县多,并且还同当地人混居在一起。在最后完成的影片中,这种“混杂”意外地传达了别样的讯息。影片中外省人、闽南人、原住民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萧立峻想要表现的:“‘外省人’的身份问题一直在被政治炒作,早期可能是经历过一段试图往来的时期,但现在不同族群间已经交融了。”

  《山海经》是萧立峻的第一部完整作品,却并不是入门之作。毕业于台湾大学的他,大学时主修的是生物——一个与纪录片丝毫不沾边的专业。读“大五”时,对生物并不感兴趣的他选修了许多社会学方向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萧立峻有了第一次拍摄纪录短片的经历。

  这部课程习作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了乐生疗养院——位于桃园县与台北县交界地带的乐生疗养院,专门收容麻风病人。选择这个题材,一方面是向偶像切·格瓦拉致敬:“他曾经说过,认识一个国家,要从这个国家的麻风病院开始。”

  除了热血青年的浪漫情怀,对乐生的关注也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热点议题相连。从2003年开始,因为台北捷运的建设,乐生疗养院一直面临拆迁的命运。原本幽静的三合院被勒令拆除,所有病人都将被赶到附近县里的医疗大楼。

  乐生疗养院的命运因学生加入抗争陡然柳暗花明。萧立峻与同学前去拍摄时也正值这个转折点。2005年,大量年轻人纷纷投入到保留乐生疗养院的抗议中来。不少年轻人选择了用摄影机去记录下这一切。“当时有不少年轻人都进去拍,我们算是去的比较早的一组。”除了像萧立峻一样的新手,大部分年轻人是视觉传播专业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从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科班出生的“正规军”。“最终完成的关于乐生的纪录片有7、8部之多。”

  在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学生抗议与纪录风潮之后,对乐生疗养院的拆迁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一部分重症患者被转移进了医疗大楼,乐生疗养院得以部分保留。

  萧立峻的下一部作品仍然紧扣社会议题。与《山海经》一样,新的纪录片仍然关注农村,只不过这一次由台湾的北部走到了南部,内容与2009年夏天的“8·8风灾”相关。

  可以发声,能够对社会产生些微影响,这仅仅只是萧立峻钟情纪录片的一个原因。在他心目中,纪录片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从小生活在台北中产阶级家庭的他衣食无忧,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他并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方式怎么样。“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打交道。但是纪录片可以作为一个介入的途径,让我去了解别的生命个体,了解别的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 新浪博客 2010-06-30 17:41: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郝颜]怀旧的影像与乡愁的生产
下一条: ·[支菲娜]在场者的诗意记录
   相关链接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
·[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林全洲]《台湾风物》之一页沧桑
·[林孟蓉]北台湾妈祖庙「中元普渡」民俗与仪式·[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罗强强]认同·迷失·重构——台湾穆斯林文化认同的思考
·[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
·[杨金源]台湾头城抢孤习俗的再现与文化再生产·[李丰楙]礼生与道士:台湾礼仪实践的两个面向
·[李晓龙]台湾儒宗神教的创世说研究·[王蕾]传承与开发:台湾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