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王菲宇]台湾“草莓族”的影像纪录
  作者:王菲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1244
 

  “青春是永恒的主题”

  与生物背景半路出家的萧立峻相比,苏哲贤算是“正规军”:同样出生于1982年的他一直在台湾艺术大学接受科班训练。但是他自己仍然将拍摄纪录片称为“自我选择”的结果。

  “可以说我们90%的课都与纪录片没有关系。”即使是主攻电影之后,苏哲贤接受的训练也大多与剧情片有关。他笑称这种选择“一直蛮矛盾”的。“在我读大学的时期,外面纪录片很热,但是我们一直在学做剧情片;等我真正决定去做纪录片的时候,剧情片好像又复苏了。”

  苏哲贤口中纪录片热闹的时期正是台湾电影整体比较低迷的阶段。那时纪录片率先走出一片天。2001年到2005年,诸如《生命》、《无米乐》等多部纪录片都收获了不错的票房,社会反响更是热烈。

  苏哲贤对纪录片的兴趣源于大学三年级的一门课程。课程主讲人是台湾公视的资深纪录片制作人王亚维。之后,苏哲贤有机会参与了杨力州导演一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这其中,就包括夺得2006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奇迹的夏天》。“当时就觉得,哇,原来纪录片还可以这样。”

  一系列的工作开拓了苏哲贤的眼界,让他决定自己记录些什么。从2007年底开始,他带上摄像机,开始走访台北街头的街舞团体。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的他,与这些舞者接触,在记录的过程中深深感动。“每次拍回来都很感动,即使是拍一个小的片段都很感动,他们是那么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那么执着。”

  对舞蹈的坚持、对青春的感动都凝聚在纪录电影《街舞狂潮》中。这部83分钟的影片,经过历时几年的拍摄与制作,最终确定将于今年9月在台湾上映。对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苏哲贤定义为 “我是谁”类型——即探讨身份认同与个体追求。不过他强调,现在的“我是谁”纪录片与十几年前的大不相同。“那个时候这类作品大多是关注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定位。现在我们更关注个体的努力与追求,换句话说,不那么社会学,而更心理学一点。”

  在创作中,一直让苏哲贤矛盾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两难抉择有了明了的答案。“纪录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可以参与进去,并且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养分,充实自己。而剧情片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经历去创作。对我这个年纪来说,拿出感悟太困难了。”同时,一些其他工作也让他看到了两种电影类型交融的地方。今年台北影展入围的作品《圣与罪——陈映真文学与人生的救赎》,苏哲贤担当副导演。“在片中,陈映真作品里的一些场景被重现,就是用剧情片的方式展现的。”

  参与《圣与罪》让苏哲贤受益匪浅,他接触到陈映真的很多左翼作家朋友,也研读了很多相关文学作品。不过对于这个相对厚重的题材,他也坦言“对我这个年纪来说有些勉强”。

  “所以我接下去的作品还会回到年轻人题材上来。青春是永恒的主题,每一代年轻人都有不同的面对青春的方式。”苏哲贤正在准备的新作品是关于参与政治的台湾年轻人。“你知道我们‘七年级生’对政治都非常冷漠,一般不会有人去参与政治。”但是在他的同学中,有一部分人却投入其中,并且坚持时间长达近十年。苏哲贤表示,这批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蓝绿阵营都有分布。“他们从我读大学开始就参与,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不管自己政党在野也好、下野也好,哪怕是领袖撒谎也都没有放弃。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投身政治?”于是,苏哲贤决定去探讨背后的原因。“现在大部分人宁愿拍一些比较软性的东西,而回避这个题材,但是我觉得这些存在非常有价值,也需要有人去记录下来。”

  青年纪录片导演的“乐土”

  对像萧立峻和苏哲贤这样进行纪录片创作的“七年级生”来说,之所以采用拍纪录片的方式介入社会、发出声音,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得益于台湾相对成熟的纪录片生态。与大陆、香港相比,台湾可以称得上是纪录片的“乐土”。虽然仍难以与主流的商业剧情片抗衡,但经历了几次浪潮洗礼,“纪录片已经成为台湾观众选择的影片类型之一”。CNEX纪录片总监、台湾人张钊维这样分析道。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是台湾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全景映像工作室成立。“全景”对于台湾纪录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景给今天台湾纪录片的普及,奠定了许多草根基础。”张钊维评价道。从1990年代开始,由“全景”筹划的一连串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台湾开展。连续举办的巡回展映与讲演,在为纪录片拍摄准备了充分的导演储备的同时,也培养了观众的观影习惯。

  在“九二一”之后,台湾涌现出一股纪录片创作热潮。2005年,吴乙峰的《生命》一举拿下当年台湾票房冠军。张钊维拍摄于2005年的《筑之梦》也聚焦地震,围绕一个原住民部落的灾后重建展开,同年在台湾公视的“记录观点”栏目播出。

  有志于拍摄纪录片的青年人,可以获得的支持也是多元的。公视对年轻导演的创作报以一贯的支持态度:只要影片质量好,就可以获得播放机会,甚至还可能获得资金支持。萧立峻也透露,筹拍中的新片已经申请到公视的经费。“这笔经费大概能撑一两个月吧,”他笑着说道,“所以我们还是要接一些零工,比如给乐队拍MV之类的。”

  除此之外,对于想要自己尝试拍纪录片的年轻人,从诸如台湾新闻局之类的官方机构到私人企业、基金会,乃至一些社团举办的工作坊,获得物质支持的机会并不少。杨力州导演向记者介绍:“原先台湾一些基金会做公益,可能会选择一些物质形式,比如营养午餐之类。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愿意支持一些纪录片导演去拍摄有社会价值的内容。”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 新浪博客 2010-06-30 17:41: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郝颜]怀旧的影像与乡愁的生产
下一条: ·[支菲娜]在场者的诗意记录
   相关链接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
·[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林全洲]《台湾风物》之一页沧桑
·[林孟蓉]北台湾妈祖庙「中元普渡」民俗与仪式·[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罗强强]认同·迷失·重构——台湾穆斯林文化认同的思考
·[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
·[杨金源]台湾头城抢孤习俗的再现与文化再生产·[李丰楙]礼生与道士:台湾礼仪实践的两个面向
·[李晓龙]台湾儒宗神教的创世说研究·[王蕾]传承与开发:台湾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