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英伟 王强 杨俊伍]赫哲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弱化
  作者:黄英伟 王强 杨俊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6 | 点击数:12280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倡把人类的道德扩展到自然领域,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1)。少数民族对自然界充满信仰、崇拜、畏惧、感恩等神圣心理,有效地维护了人与自然在原始状态下的和谐。民族生态伦理学试图探讨特定族群共同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并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问题,强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整体和谐发展(2)。
    
一、赫哲族的传统生态伦理观 
(一)传统文化、生活、语言中的生态伦理观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并且与自然界发生某种关系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3)和“互动模式”(4)。赫哲族的渔猎文化也是他们与之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环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演变形成的。
据考古资料记载,赫哲族古代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先秦时期的肃慎、汉魏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明代的野人女真等肃慎一一满通古斯族系各族,均与赫哲族先世有历史渊源关系,是赫哲族的直系源流(5)。至清朝末期,赫哲民族在三江地带的聚居地已达一百多处,现饶河县境内经考证为赫哲族聚居地的达十几处,其民居分布除极少依山而居外,绝大多数沿江河而建,展现了赫哲族渔猎民族的生活特性(6)。
赫哲族“不生五谷,但知渔猎,然鱼多于兽,不须网罟。每岁鱼大来时,逆流而上,一拥万万,至滩浅处,皆跃而过焉。人排立于滩上,以捧击之。鱼被伤,顺流而下,乃于下滩截取,堆积如山。风干、盐晒,藏为半年之用。人食之余,即以喂马、喂犬豕,并取其破皮为衣裙,颇光耀夺目”(7)。从如此精练简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赫哲族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渔猎,同时也可看出当时渔业资源之丰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赫哲族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民族,直到明末清初,基本停滞在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氏族部落组织为基本社会形态阶段,渔猎资源丰富而又十分寒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赫哲族以渔业为主,猎业与采集为辅的生产经济文化类型,渔猎经济贯穿于古代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赫哲族生活的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只好用渔猎生产的副产品——鱼皮和兽皮来制作衣服和被褥,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古代被称之为“鱼皮部”或“狍皮部”。清初以前,赫哲族跟外族人少有接触,还没有学会种植和食用农作物,饮食除了鱼类就是兽类,现在赫哲族的食鱼文化中还有“塔拉哈”和“刹生鱼”等传统做法和吃法。[1]赫哲人选择沿江河地带的高坡处就地取材建筑房舍,即便于渔捞生产,又可避免潮湿不便,狩猎者往往在接近猎区的地方搭盖简陋的临时住房(8)。在渔猎交通工具方面,赫哲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擅长穿踏板在冰天雪地上跟踪追逐野兽,滑起来旋转自如,疾驶如飞,人们用“骑木马窜山跳涧,穿花鞋翻江过河”(9)来形容赫哲族人民的勇敢矫健。传统赫哲族的物质生活从衣、食方面严重依赖于捕鱼、狩猎所得,在住、行、方面体现了为方便捕鱼、狩猎生产而设的特征。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早年以削木、裂革、插草来记事。(10)语言中的词汇多与居住地周围的地形,渔、猎场周围的山名、河流的名称有关,但渔业生产方面的词汇占多数,除日常用语外,各地区有关生活和地理方面的词汇受到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赫哲族仅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因而其语言、文化就形成了围绕着狩猎和捕鱼为中心的“渔猎文化”特征。
赫哲人传统的渔猎经济属于典型的索取型自然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极大。自然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因而生产的规模是以能否满足自身需求为限度。这种原始经济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历史上赫哲族渔猎生计方式能够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渔猎型民族是全面地并且是直接地以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资源为生,因此渔猎型民族生态文化所存在的地区大都是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并且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上自成一体的地区。同时,以渔猎为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的民族,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一般也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渔猎型生态文化虽然是完全依赖动植物资源为生但却并不存在竭泽而渔的现象。赫哲族中广泛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其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程度,赫哲族渔猎;型生态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没有显著负面的影响,保持着一种低层次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状态。
(二)传统宗教、习俗、禁忌中的生态伦理观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11)赫哲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有被誉为“民族英雄史诗”的长篇说唱文学《伊玛堪》。伊玛堪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部落之间的战争,生动展现了赫哲族的宇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全面反映了赫哲族的萨满文化(12)。赫哲人过去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了神灵,在他们的眼里,这些自然界的神灵主宰和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只有采用祭神和祈神的方法才能取悦于神灵,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而带来好运,而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正是萨满教信仰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闵宗殿]农史名词琐谈
下一条: ·[董丛林]从“竹枝词”看清末京都风情
   相关链接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
·[隋丽]试论现代传媒空间中民间故事心理补偿功能的弱化·[孙岩]新媒介时代赫哲族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换
·[黄任远]赫哲族伊玛堪音乐特点浅析·走近赫哲族文化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黄茹倩]蒋子文信仰弱化原因微探
·[黄任远 于晓飞]凌纯声和赫哲族文化研究·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陈学军]赫哲族民间手工艺保护模式探讨
·[宋颖]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伊玛堪集成》出版发行
·抢救濒危语言就是抢救人类文化·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陈学军 张鹤]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赫哲族伊玛堪传承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