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眉]秦汉爵制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杨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2 | 点击数:12338
 

 

爵制是秦汉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项典章制度,与皇权、官僚制、礼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有关秦汉爵制的某些问题一直颇有争议。20世纪以来简牍的大量出土,为秦汉爵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研究掀起高潮。下面对秦汉爵制研究(主要限于大陆地区)作一回顾。
 
一、综论
 
对爵制问题的宏观概括,总结爵制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朱绍侯《军功爵制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认为,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是一种因军功赐给爵位、田宅、食邑的爵禄制,与西周的五等爵制有明显区别。战国时,因军事需要,军功爵制遂为各国普遍推行,它对鼓励士气,提高战斗力,曾起过很大作用。战国末出现的卖爵现象,显示它的弊端。作者着重对秦代爵制的演变、等级划分、赐爵步骤、管理机构等问题作了详细考察。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学苑出版社,2002年)以秦汉至隋唐的封爵制度为对象,对封爵的形式,封国、食邑户及衣食租税,封爵的授受、传袭及推恩,封爵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封爵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敏《试论商鞅的赐爵制度》(《郑州大学学报》1977年3期)认为,二十等爵制并不是商鞅所创赐爵制的原貌。这种赐爵制对旧贵族而言有革命性和先进性,而对农民来说则有压迫性和反动性,加深了地主阶级新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高敏《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赐爵制度》(《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利用云梦秦简,并结合《商君书》、《史记》,对秦赐爵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秦的赐爵制分“军爵”与“公爵”两大类,而爵名则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而形成为二十等爵的过程;赐爵对象是有军功者,而条件则是立军功;有爵者可获得庶子、田宅,享受赐税、赐邑优待,可豢养家客,犯罪后可享有特权等政治、经济利益;爵自二级以上者可以爵赎罪,爵自一级以下者可以以爵抵罪;商鞅赐爵制经历了由几个大等级到简化为高、低爵两大等级的变化过程;爵位的转移是允许和可能的。《秦律》所反映的赐爵制度“说明《境内篇》所载是可信的”,而赐爵制所具有的进步性与反动性的二重性,则是地主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国史研究》2002年2期)则从爵位的等序与权益、拜赐与削夺、继承与转移、爵位与增减及赎免刑罚四方面出发,认为二十等爵可划分为侯、卿、大夫、士四大等级,五大夫以下属编户民。在治安事务中以斩捕罪人的多少拜爵。关于爵位的继承关系,则包括继承的爵级、继承人的顺序、继承的时间。有爵者享有的法律特权则包括:凡加害于高爵者要加刑,有爵者可按一定条件减免刑罚,但犯不孝等有违伦理的罪行及执法犯法、官吏监守自盗等不得以爵减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曾国富]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
下一条: ·[邓启耀]回眸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祝秀丽]秦汉至明清秦始皇庙祠的历史变迁述略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
·[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
·[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浩·桑布拉登德布]蒙古国民俗学研究综述
·[王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日本民俗(学)研究综述·[刘德增]秦汉民居的类型、功能及布局
·[高书琴]《荆楚岁时记》研究综述(2000年-2016年)·[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
·[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新疆——史诗的宝库·[胡阳全]近二十年基诺族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