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玉安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总序
  作者:张玉安 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7276
 

 

东方民间文学丛书,陈岗龙、张玉安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各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古代埃及的神话,古代两河流域的洪水神话和《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印度的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古代伊朗的《列王纪》,古代日本的《古事纪》和《竹取物语》,无一不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而在今天的东方各国,口头传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形态民间文学依旧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据2007年6月8日《光明日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菲律宾的“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伊夫高族群的呼德呼德圣歌”,印度的“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孟加拉的“吟游歌师歌曲”,印度尼西亚的“哇扬戏”,韩国的“板索里说唱”,中亚吉尔吉斯坦的《玛纳斯》史诗、雅库特的“奥龙库——英雄史诗”,蒙古的“长调民歌”等,均榜上有名,无可非议地见证了东方各国优秀的口头传统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崇高地位。毫无疑问,将东方各国各民族的既古老而又鲜活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学财富展示出来,对于全球化的今天深刻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我们身在其中的东方各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术界不仅要研究好东方民间文学,而且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其引荐给全社会,因此我们主编了这套“东方民间文学丛书”。

  关于“东方民间文学”的概念,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充斥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今天,人们一提到“东方”就谈虎色变,好像我们自己不打自招就陷入了西方殖民话语的圈套。现在又在“东方”后面加上“民间文学”,似乎更是把本不该放在一起的两个概念硬揉到一起。“民间文学”本来在中国学术界就没有相应的地位,一直被误解为与作家文学对立的草根文化,从来不被文人志士和知识分子所正视和尊重。但是,“东方”和“民间文学”这两个概念却不谋而合地具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东方”和“民间文学”(甚至是“民间”)都被误解过,都被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排斥过,今天的处境也是如此;二是“东方”和“民间文学”都是人类文化的源和根。东方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文明的摇篮,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诞生地;而民间文学则是作家文学的根。这不仅仅是历史,人类文化发展的今天也是如此。其实,人类的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是一直并存到今天的。并不是文字出现之后书面传统便完全代替了口头传统,作家文学完全代替了民间文学。就像东方和西方也一直是相互依存发展到今天一样。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人为地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将其拆开罢了。实际上,“东方”并不是西方人教给我们的一种想象的方式,东方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家园;“民间文学”也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低级文化,而是人类最根本的表述文化。因此,与其从高深的哲学层面质疑和思辨“东方民间文学”的命题能否成立,还不如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给予回答。我们更愿意做这样一个比喻:“东方民间文学”就是我们自己的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里既生长着《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一千零一夜》那样的参天大树,对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开满了无数鲜艳而芳香的花朵。这个花园里流淌的小溪曾经哺育了希腊罗马神话和西方文化艺术,这个花园里的沃土也孕育了东方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欣赏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更喜爱这里每一朵无名的小花。基于这种信念,我们提出“东方民间文学”的命题,并乐意为东方民间文学的发扬光大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东方民间文学丛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东方各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展现给读者。而这种展现,不是像介绍作家文学作品那样,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而是在东方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的语境中描述和展示其民间文学或者口头传统。常言说,“活鱼要在水中看”。只要深入了解东方各国富有生命力的口头传统,我们就会明白,一个古老的神话,不能简单地称为“人类童年时期对宇宙的完全无知和幼稚的想象故事”,而应看成它所传承的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是其民族的哲学。一则民间故事,不仅只供人们娱乐和消遣,而且对家族和社会承担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重要功能。我们通过东方各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就会进一步认识民间文学对东方传统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在丛书中我们试图以新的视角解读古代东方的神话传说和史诗、《五卷书》《一千零一夜》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也力求更多地描述和介绍在东方各国各民族的民间生活中依然传承着的鲜活的口头传统。因此,可以说,东方民间文学既是古老的,又是鲜活的。我们不希望把鱼从水里捞出来做标本,去解剖,虽然那也是必要的;我们也不提倡把花园里的鲜花摘下来,夹在书本里,让它日渐枯萎。我们将以欣赏的眼光去描述,去赏析。我们相信,这样的描述和赏析将使更多的读者为之吸引。因此,我们的“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没有对东方民间文学的内容进行高深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民间歌谣、一部部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的深入浅出的赏析,勾勒东方各国民间文学的一道道风景。我们的最大愿望就是通过这套丛书拓展东方民间文学的影响,让东方民间文学更加深入人心。钟敬文先生说过,“我研究民间文学,是因为我欣赏和喜爱她。”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东方民间文学,欣赏东方民间文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8-2-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明]东方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评介
下一条: ·[刘锡诚]《西和乞巧歌》序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