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评周郢《泰山志校证》
  作者:刘桂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6964
 

 

中国之古籍整理,历经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众多体式,仅就注释一类,就有注、疏、笺、集注、集解等多种(参《中国古籍整理体式研究》)。这些体式各具特色,蔚为大观。近读周郢《泰山志校证》一书(黄山书社2006年5月版,以下简称《校证》),感觉此帙在古籍整理——尤其在旧志注释的体式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尝试,值得推介。
明《泰山志》系嘉靖间学者汪子卿所撰,其书历经兵燹,传本甚稀,新刊《校证》以嘉靖原刊本为底本进行整理,辨其漫漶,补其缺失,且参以大量的典籍、碑石、档案,详作校勘与补正。《校证》的完成,对进一步研究泰山文化,实具有重要意义。
《校证》一书对“泰山学”的贡献自不待言,使笔者更感兴趣的,则是其书在古籍注释体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作为泰山第一部专志,明《泰山志》自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史料价值,是泰山文献整理之首选;但同时它属于一本初创之作,无论体例、内容以至资料都未臻完善。这里既有作者自身的原因——如限于精力、学养,一些资料未作充分挖掘,一些地域未能充分考察,一些研考未能充分深入;也有历史的因素——如当时一些重要文献还未公布(如《永乐大典》),一些相关文物还未出土,一些研究工作还未普遍展开。职是之故,明《泰山志》虽是现存最早出现的泰山专志,但远称不上最为完备、最具水平的泰山著述。
在明代之后,泰山研究出现一个高潮(这一点,明《泰山志》有导夫先路之功),至现当代,更形成“泰山学”的繁盛局面。不必历述诸家,就整理者周郢本人来说,其掌握泰山资料之繁富,研讨学术之深入,许多地方,已超越昔年之汪公(此为学术之正常现象)。如何将这些新成果、新进展倾注于明《泰山志》整理中,使之充分反映泰山研究的最新水平,便成为整理者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整理者在卷首《校证说明》中自叙笺注体例云:“由于本书主要供泰山研究之用,故于书中语词、典故不再一一加注,而重点对原书内容进行疏解、补充、订正。力求补充新资料,采用新成果,尝试新体例。”(见《校证》第26页)从这段说明可以看出,整理者的用心所在,不是对原书文字的疏解,而是对原书内容的扩充与升华,即:整理者在笺注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摘其确有心得、有话可说的一言一语,加以伸展,或补或证,或析或论,藉此充分展现泰山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因此,这种笺证形式全不同于翻检工具书而成的“祭獭”之作(当然那种形式也有其价值),而是较多展现了整理者对泰山研究成果全局在胸、驾轻就熟的学术功力等个人色彩。因此,笔者将《校证》这种笺注形式,试名之为“札记体注释”。
——所谓“札记体”,本为古今学术著作之惯用形式,如古之《日知录》,今之《管锥编》,皆札记体书。这种形式不求“体系”,而是不拘一格,于只言片语中阐发独到的见解(参蔡田明《〈管锥编〉述说》第24页“札记体”条)。某些专就一书(或一类书)而作的札记,如《廿二史札记》之属,从广义上讲,也是对原书的一种注释(所以“集解”、“集注”之书多采札记书为原书注文)。换一种角度看,《校证》中的见解独到、资料丰赡的长笺(总计约20万言,其中最长笺证达三四千字),也不失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
《校证》中除去部分书名、人名等一般性简注外,其较长的笺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展示背景。一部著作,只有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充分显示其学术地位与影响。在全书第一条与最后一条笺证中,借注释原序《岱岳志叙》“岱往无志”及解析原《书〈泰山志〉后》文,分别补述了明《泰山志》之前与以后的泰山著述概况。这两注虽分系首尾,但却遥相承接,合而观之,便是一篇泰山著述小史。从全书来看,此笺证分合有致,谋篇布局,尤具匠心。
二是考辨史实。对原书史实作进一步考证,原为史家正格。但《校证》之注既详且赡,往往独抒见解,叠出新意。考辨之精,超逾原志。如“无字碑”条,原志仅述“秦始皇立”之传闻,笺证则考为秦阙。此类具有创见的笺证,在全书中不下数十则,展示了泰山文史考证的新进展。
三是综合归纳。对于明《泰山志》,昔人已有“分类杂陈,率多挂漏”(清聂学文语)之讥,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如碎珠散玉,隐含书中,缺乏归纳提炼,使人读之茫然无绪。笺证中对这种情况试加提要钩沉,综合归纳。如泰山历代石刻,是泰山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泰山志》中不下百处,但因全书不设《金石》一目,致使各代、各类石刻无法依类寻检。《校证》借注原志“岳刻诸名家” 一语,先将历代岱刻悉数辑出,编目排列,复缀以综述文字,详论岱刻之历史发展以上岱刻之分布、内容、价值与研究,以见泰山石刻之大略。读此节笺证,真如“暗室一灯”,原志散漫无归之资料,顿可纵览无余。而末节对原志的批评,也是审慎持平之论。此类大块综述,还可在注泰山祭祀(总述历代祭祀情况,见《校证》第112-114页)、注泰安僧海印(总述泰山历代高僧,见《校证》第322-323页)、注东岳庙(总述岱庙沿革,见《校证》第323-325页)、注《五岳真形图》(总述泰山历代舆图,见《校证》第7-9页)等文字中见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泰山周郢的BLOG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下一条: ·[高丙中 杨伯溆]“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赵李娜]当代民俗学视野下家居整理术的中国实践研究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
·[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
·[吴新锋]民为“自由”歌、学为“自由”作·“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