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桂传]旧志整理体式的新尝试
——评周郢《泰山志校证》
  作者:刘桂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6979
 
四是补苴资料。明人洪章《泰山志序》中称汪子卿为著是书“扪是(悬)崖,搜(上草下思,搜)残碑,抉晦蚀,稽故牒”,在资料搜集上颇费工夫,所以后世论者有“此志谨严有法,非空谈妄据者可同日而语”(潘景郑《著砚楼读书记》)之誉。但在今天看来,明《泰山志》资料采撷虽富,仍颇多遗珠。故补充相关资料,尤为《校证》着力之处。书中每事资料之举证,往往汪举其一,周举其三。且周氏所补,又以稀见、新见资料(文献、文物)为大宗,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如唐代高宗、玄宗两帝封禅,明《泰山志》所记不足千字,而笺证于新出土唐人墓志中,又辑出泰山封禅资料三十余则,并称:“以上墓石所记,或可印证史实,或可增益细节。如高宗封禅时三韩来岱使节,史书仅载高句丽国使为太子福男(《通鉴》卷二〇一),今据石刻知百济国使为扶余隆。……又史载开元之封,‘(宰相)张说多引两省吏及以所亲摄官登山,礼毕推恩,往往加阶超入五品’(《通鉴》卷二一二)。今志石之中,夤缘封禅而加官之人,一见再见,可见史书所记不虚,藉此亦可觇一时封禅情事。因并录于此,以广闻见。” (见《校证》第159-160页)洵为研究封禅史之珍秘资料。又如原志录明孝宗《东岳庙碑》,有“东岳之庙,今遍于天下”之语,然其如何遍于天下,汪氏无所述说。周笺则补说泰山信仰传布全国之历程。一条笺证,简直就是一篇东岳庙小史,极大补救于原志之疏略。
五是解析评论。古籍注释,原有“评论”一体(见刘琳《古籍整理学·古籍注释》)。《校证》于此体间有采用,其于原志中涉及的一切泰山文化重大关目,予以解说评析,许多观点,富有新意。兹举一例:原志东岳庙录有明人周经的一篇碑记,论述了当时官方与民间泰山信仰的重大差异,校证者认为这是反映泰山信仰演变的重要资料,而为研究者所未注意,因此特加诠说:
周经此节,反映出泰山在官方祀典与民间信仰中的不同面貌。按:表现在官方正祀中的泰山信仰,继承了远古时期之山岳崇拜,把泰山视为兴云布雨、化育生机之所在,延至明代,泰山神的职掌虽日益复杂,但究其实质仍是山神而非其他。本志所录明孝宗祭文所称“惟神毓秀锺灵,永表东土,奠安民物”,集中体现了官方对泰山神职的认识。但在民间信仰中,泰山神之形象却与此全然不同。……然自宋而后,在知识阶层中开始出现一种关于泰山崇祀的复古之议。其要点在于:恢复泰山山川崇拜的原始意义,淡化泰山神人格色彩,取消泰山神的偶像设置,清除其神作为冥府神之含义;同时认为泰山只宜祀于本土与官府,应废除各地所建东岳庙,禁止庶民预祭泰山;泰山祭处应去庙宇而复坛壝,其祀典由官方专办;泰山神既淡去其人格色彩,当相应撤去其历代封号。此议初发于宋之陈淳,继发于元之赵天麟、吴澄,再发于明之周洪谟、丘濬,……从周经之文中可以看到,在官方正祀与民间信仰产生“互动”之同时,两者又具有相互对立排斥的一面。(见《校证》第354-356页)这类解析,已近于文化内涵的深层揭示,增强了古籍整理与研究分量的理论深度。
六是连类而及。如果说以上五种类型在前人注疏中已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那么第六种连类而及,不仅为注家所未用,有时还要刻意避免。所谓“连类而及”,就是牵合原书的只言片语,加以引申。这些在原书中偶一出现的闲文,在笺证中却变成了申论的“文眼”。如原志中引录汉光武帝泰山封禅石刻,有“王莽以舅后之家”而篡汉一语,本与泰山史事无涉,但因最近有王莽封禅玉牒之出土,校证者遂立“王莽”一注,加以介绍。与之相类的还有关于东岳庙会的一条笺证。东岳庙会为泰山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影响遍及全国,但原志却于此“一字不赞”,殊为失当。《校证》因借明人周经修庙纪略中“天下之人之所以奉香赉帛奔山麓”一语,牵引出一则东岳庙会的注文予以综述。全笺2000余字,征引新见资料十余则,水平当在多篇东岳庙会考述专文之上。(见《校证》第349-354页)这些在一般古籍整理中的枝蔓之笔,在本书中却往往是引发亮点之所在。
以上所举六类注文,都明显体现了“札记体”注释的特色。从总体上看,这种笺证用于明《泰山志》,使之资料更加丰富,条理更加明晰,考证更加谨严,论析更加精当,足使原书为之增重。用“后出转精”来置评汪志之与周笺,应非过誉之辞。
但此种“札记体”注释也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即其注释虽附丽于本文,但两者精神所注,颇多离析:原志浓笔所染,或非注文所着意;注文详论所在,原志或属闲笔。这些笺证的许多内容便很难在原志卷目上体现,颇不便于读者检索利用。对此整理者也有创新举措,即汪志原目一仍其旧,而在全帙之后附以《泰山志笺证分类标目》(见《校证》第765-777页),将全书具有独到内容的笺证分别标目(如本文所引第一、二则分别标以“汪《志》以前(后)之泰山著述”,第三则标“考无字碑为秦阙”,第四则标“泰山石刻之历史、分布、内容与价值”,第五则标“东岳庙遍于天下考”,第六则标“官方与民间东岳信仰之差异”,第七则标“新出土之王莽封禅玉牒”),并将全部标目归属为“泰山山水”、“泰山封禅”、“泰山祭祀”、“泰山胜迹”“泰山石刻”“泰山诗文”“泰安建置”“泰山人物”“泰山民俗”“泰山文献”“其他”十二门类,并标出各注所在页码。此举不仅便于读者按类检索,而且使笺证自成体系益加彰明。使全书合而观之,为明《泰山志》之校证;分而察之,则俨然为汪氏之志乘与周氏之札记。如将《标目》所列之注排列单行,不啻一种《岱志丛考》。因此,笔者将《泰山志校证》中的这些笺证方法及特点,归纳起来称之为“古籍整理体式的新尝试──札记体注释”,或许是恰如其分的。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好多著作评价者仍视古籍整理为非学术专著,以周郢之《校证》,严谨的考辨,独到的见解,优雅的文字,使本来古板枯燥的古籍整理变得灵光四溢,使人愿看乐读,无疑提升了古籍整理的规格与品位,直可视为作者的学术专著。只是由于明《志》断限较早,内容较窄,尽管在许多地方做了“连类而及”的工作,但《校证》中对泰山文化的许多重要关目仍未能涉及,一些内容也反映不够。如果作者能仿本书体例,完成《(清)泰山志校证》或《岱览校证》,那么其学术含量当能大为增加,取得的学术成就将会不可限量。如果在更大的著者群内起而效之,《校证》无疑是开出了一条新路,指明了一个方向,创设了一方新的天地,这或许是《校证》的另一深层意义罢。
(原文刊于《泰安市情》200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泰山周郢的BLOG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下一条: ·[高丙中 杨伯溆]“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赵李娜]当代民俗学视野下家居整理术的中国实践研究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
·[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毛巧晖]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拟与消解·[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
·[吴新锋]民为“自由”歌、学为“自由”作·“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