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郭于华]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
  作者:郭于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9 | 点击数:8468
 

  
        说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不仅在于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更在于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先决条件。

  就中国社会而言,贯通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并由此重建社会记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我们需要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明历史和文明的转型与普通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常识常理建立起联系。

 

  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普通农民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笔者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做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这样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

  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例如,在涂尔干着力讨论的“集体欢腾”如庆典、仪式、重大活动等之外的日常生活期间的空白正是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的,就此而言,哈布瓦赫继承并且推进了涂尔干富于洞见的思想。

  说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不仅在于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更在于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先决条件。因为正如哈布瓦赫所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使用着他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是集体思想的先决条件。但是,每一个(被理解的)词语,均伴之以回忆,不存在没有词语对应的回忆”。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材料,记忆则是思想的源流,如果没有了社会记忆,思想的河流就会趋于干涸;当然更不会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因为没有记忆就不会有基于历史的比较和分析。而缺少思想、理性和良知的民族又如何能有前途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20

上一条: ·[施耐德]调和历史与民族
下一条: ·[卢晖临]扩展个案研究
   相关链接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李丽楠]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
·[周阳]社会记忆视域下的“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毛巧晖 白蓉]地域秩序与社会记忆的表达·[黄景春]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
·[苏永前]真实与建构:神话历史的两种向度·[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苏长鸿]生态抗争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郭于华:社会记忆与普通人的历史·[张帅]民俗学、人类学视野下儿童拍手游戏及其游戏中歌谣的研究
·[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王霄冰]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大滨彻也]档案能再现我们社会的记忆吗?·[郑威]社会记忆:民族文学作为族群叙事文本
·[兰林友]移民传说与社会记忆·[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