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中华读书报》座谈:人类学究竟是什么
——一门学科的公众形象问题
  作者:陈洁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6-12 | 点击数:7831
 

  2 学科命名实际上是一种秩序构建。

  ■潘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民族学的叫法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出现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系统,今天有很多人更愿意把民族学叫成人类学。为什么?英美传统一般叫人类学,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一般叫民族学。这关联到人类学的两个传统: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这两个传统传到中国,就是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以蔡元培为代表,他1926年的《说民族学》一文,观点是从德国传来的。做少数民族研究,北派以吴文藻的社会学为代表,变成乡村社会学。费孝通被他引到人类学,是因为社会学要中国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学化,照费孝通的说法,人类学研究的是乡土性。

  这样的进程,到解放后就变了。新中国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社会学、人类学作为殖民文化侵略的组成部分被切掉。民族学保存下来,是因为苏联有,中国模仿了。连费先生也转到民族学院来了。赶上民族识别、民族大调查等,还算比较幸运,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到了60年代,中国和苏联闹翻,民族学也成了修正主义,不能叫了。一些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没有民族学,只有民族问题研究。这个过程到80年代后才慢慢恢复。在这期间,这些从燕京大学到民族学院的老先生,民族学也不敢做了,做什么呢?做原始社会研究。那样才安全,离现实越远越安全。改革开放后,学科重建过程中,今天所称的民族学更像是民族研究。民族研究在西方的学科分类里面,除了人类学以外还有个ethicstudy,研究印地安人、美国的华裔、拉丁裔这些人。

 

  ■翁乃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人类学的公众形象问题,跟国家设置的学科体系有紧密联系。国内的学科分类相当缺乏学术依据。在我们的专业分类里,有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还有一个民族学。而实际上,我在做的工作就和这几方面都相关。我是研究亲属制度,研究农村的,这些东西很难套在某一分类上,应该把人类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统在一起,叫“社会文化人类学”。现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经常这样做,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边界模糊化。这些多少牵扯到公众形象的问题,因为是一个互动的结果。

  人类学的公众形象还牵扯到译文问题。非专业人员考虑问题总是以语言作为概念分析的基本元素,这造成了对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志这些概念的理解差异,对公众理解这门学科有很大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年6月6日

上一条: ·[刘晓春]在异域与本土之间
下一条: ·[周平远 喻琴]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