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中华读书报》座谈:人类学究竟是什么
——一门学科的公众形象问题
  作者:陈洁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6-12 | 点击数:7128
 

  3 最小的人类学是一种他者的眼光 

  ■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什么是最小意义上的人类学?我们该达成一个共识。最小的人类学是一种他者的眼光,是研究他者,不研究自己。它的背后是比较的方法。最小意义上的人类学需要三种东西:第一是比较法,第二是坚实的田野工作,第三是比较强的社会理论的视野。

  我们在研究现实,不是想象的现实,而是那些被研究的人,他们呈现的那些现实。人类学的他者的眼光在这一点上是最重要的,这并不是说人类学家不能研究自己,不能做自己最熟悉的民族,但前提是具备一种他者的眼光。因为你只有看到别人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他者的眼光是最小的人类学,是比较法。

  第二是坚实的田野工作。这是我们跟很多学科分不开的地方。现在很多人文社科学者都在搞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其实是艺术学,历史人类学其实是历史学,经济人类学其实是经济学。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的研究变成人类学研究?一是学科的历史造成的,第二就是大家都意识到田野的重要性。比如历史系的人去农村看一些文献、碑刻来补充正史的研究。人类学跟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不是基于民族识别基础上的民族史、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研究,不是关于民间风俗的研究,不是关于所谓农村社区的研究,那是农村社会学。也不是去乡间抄碑文。人类学的田野最重要的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要研究的那些人当中,尽其所能做一个他要研究的人,及其所呈现的世界。

  第三,要有较强的社会理论视野,还是跟田野有关。人类学之所以去做田野是因为背后有一整套社会理论在支撑,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不可能绕过的。社会理论的视野很重要,并不是要学习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沿着西方的脉络来研究中国。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和文化,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历史、大文明,都有自己的社会理论,丝毫不亚于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会理论。只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去研究他者,你才有比较的眼光,而不是拿西方的概念来研究中国。我们甚至可以把西方社会思想当成我们的研究对象。

 

  4 不一定要太在意别的学科侵袭,把自己的庄稼做好就行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现在各种媒体和平台上,人类学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其内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也没有共识。比如中国的民族经济学,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学,但很多相关专家会给自己加一个头衔“经济人类学家”。艺术人类学也一样,对艺术、文化、社会感兴趣的一帮人在做,还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实际上不是人类学家,而是艺术某个行当,比如艺术理论,艺术评论,美学的,界定的时候,有学者说“艺术人类学就是借鉴人类学的视角,做的艺术学研究”。

  对此我们怎么看?我觉得无所谓,我们可以学微软对付盗版的办法,盗版多了,会有一个更大更宽的环境。西方的人类学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自己做研究时,有所谓“原教旨主义人类学”的做法。但其他学科包括大众媒体借用人类学的概念,是好事。在公众领域,我们应该想办法去普及和交流人类学的东西。包括跨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科总是有发展的空间。我们不一定要太在意别的学科的侵袭,把自己的庄稼做好就行。

  公众形象这个东西要慢慢地树立,但底线和原则还是要适度地体现。跟其他同行对话时,应把这个理念包括进去。在此基础上再各自有一些东西,才好操作,这样在公众中的形象也不至于太分裂,至少有共同的东西。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年6月6日

上一条: ·[刘晓春]在异域与本土之间
下一条: ·[周平远 喻琴]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