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海洋]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世界意义
  作者:张海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9 | 点击数:9151
 


  被誉为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奥林匹克大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简称世界大会)于7月27日至31日在昆明举行,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作为首次举办世界大会的中国,如何在促进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又能从中汲取哪些经验用于今后的发展呢?

 

  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应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给予更多关注的研究主题

  虽然人类学民族学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生态和心态,但作为国际学术组织主办的大会,它还是跟一个国家的地位、影响力和现代学术能力有关。举例讲,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世界大会目前已召开了16届,但在亚洲国家召开的只有3届,分别是日本、印度、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召开了3届,分别是印度、墨西哥、中国。

  虽然中国不一定是经济大国,但肯定是文化大国。人类学民族学以研究文化为旨志。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并积累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多样性体系。例如,当今世界只有中国依然使用象形表意的方块文字。另外,中国在管理民族事务,协调国内民族关系方面也有比较独特、有效和成功的经验。中国若能在这个学科领域里发挥更大作用,不但有利于世界学术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应该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给予更多关注的研究主题。

  由于学科比较松散,内部多样性程度极高,因而很难对各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做发展地位上的比较。客观地讲,这个学科是源自西方社会的近现代产物,比较起来,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落后于邻国印度。印度学者在后殖民主义批判方面的研究就比中国强,在西方学界中知名的学者也更多。

  其实,中国古代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积累的知识也不少,只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衰败,所以连这些文化知识也被弄得贬值了。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在人类学民族学的应用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的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例如中国在利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知识来做扶贫发展方面,包括开展控制艾滋病等就取得了很大成效。

 

  “中国参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作为文化大国,世界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必然会极大地丰富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被世界了解的不多。这次大会是一个让世界从心态和知识上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点上讲,世界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与去年的奥运会有同等意义。奥运会以展示中国的“硬件”为主、“软件”为辅,但世界大会却是以展示中国的“软件”为主、“硬件”为辅。笔者觉得中国真正令人自豪,也能给世界带来启示的东西最终还是软件,包括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

  本次世界大会上,笔者认为最强的中国元素就是如此大范围地展示了象形表意的方块字。我们大会的会标,就是由山水人文4个字组成的画面。它表示大家居处在山水之间,向往联欢交流,倡导天人合一和自然与人文社会和谐。   

  我们能给世界学术作多大贡献?这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和对别人了解多少。通过这场交流,就学科本身而言,笔者认为中国能向世界贡献4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简洁明快的陈述和阐释。中国人一直相信世界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用手去做和用心去想即理解出来的。因此,中国人写东西就比较简洁。这点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就能明白。西方小说中的描述跟特写镜头一样,而中国的小说总是像中国画一样,简洁明快,意味深长。笔者希望中国人有这个文化自觉,不要像现在学界一样,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复杂,结果把自己绕在文字里出不来。

  二是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国人从来不把人或其他神圣的东西跟自然区分对立起来。事实上,人类也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只是多出了一种文化能力,因此产生了一个人文世界。但这个人文世界应该是配合自然界让人过更好生活的,不应该是跟自然对立把自己的生态和心态环境搞坏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8-7

上一条: ·[金民卿]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三个转向
下一条: ·从卢梭、康德到费希特、赫尔德:全新的观念催生了民族主义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