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我国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
  作者:记者 陈鹏 李菲 贾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1 | 点击数:6990
 


   精美的苗族刺绣、粗糙的树皮行囊、质朴的土家织锦、奇妙的东巴文字、厚重的龙山黑陶……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语言、用具、技艺和歌舞,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被固定为迥异其趣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7月的昆明,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举办让中外学者再次获得亲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机,正如联合会主席瓦格斯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让我觉得选择在这个多民族大国举办大会是对的,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宽容和精彩!”

 

        “很难想象没有保护和命名,东巴纸的命运会怎么样”

  除了称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瓦格斯还高度赞扬了本届大会的举办地云南。“我知道这是一个多民族大省,他们的非遗保护做得很棒,这凸显了大会的意义。”

  事实上,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云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赢得了广泛赞誉。“呵护民族民间文化,就是呵护各民族的灵魂,换句话说,是呵护中华民族之魂。云南因其民族最多,保护也就更加迫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省文化馆研究员赵耀鑫介绍,云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领先全国“三大步”:1999年率先为民族民间艺人命名、2000年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3年率先开展全省普查。

  在2006年公示的501项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名录推荐名单中,云南省入围33项,居全国之首。全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168项,州市一级达3000多项,县一级多达8000多项;通过三次普查,668位民间艺人获得命名。这样的调查和命名在中国史无前例,使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民间艺人蜚声海内外。

  “很难想象没有保护和命名,东巴纸的命运会怎么样”,纳西人和志本是被命名的唯一一位国家级东巴造纸术艺人,已经81岁的他,善于从海拔3300米的迪庆山地取材有毒的润香荛植物,层层浇注为坚韧的东巴纸。如今,东巴造纸声名大振,很多年轻人开始走近这门源自唐代的古老技艺。“有东巴纸就能写东巴文,只要它留下来,纳西族的精气神就留住了。”和志本说。

 

        守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守住了中华精神家园

  云南省文化厅非遗专家蔡永辉回忆,中国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由来已久:从上世纪50年代就倍加重视,各地文化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开展大范围田野调查,抢救、挖掘出一大批经典,如《阿诗玛》《格萨尔王传》《葫芦信》等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孔雀舞、昆曲《十五贯》等,就是那一时期的杰作……

  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多部委再次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正式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可以说,2003年以来全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守住民族文化基因就守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逐步形成共识。”蔡永辉说。

  2006年是个辉煌的新起点: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规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于当年5月华丽登场。

  至今,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建立省级非遗名录,合计3800多项,55个少数民族都已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有1488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年来,闽南、徽州、热贡和羌族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出,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

  蔡永辉认为,尊重差异、理解融合是文化的要义,无论国家还是各省份加大对非遗保护的力度,均显示了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的充分自觉,在“全球化”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栖和守望对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更具有非凡价值。

  云南的非遗庙会、浙江的绝技展演、江苏的织绣展览、辽宁的皮影、宁夏的泥塑……今年6月13日,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全国盛况为这种“共栖”和“守望”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30余载的赵耀鑫对今天的巨变深感欣慰,“越来越多的文化找到了归属,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中华民族奔腾的文化之脉就断不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09-07-30 16:44:32

上一条: ·云南运用人类学建六大民族文化生态村
下一条: ·黑龙江将建立鄂伦春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