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55个少数民族都有国家级“非遗”
  作者:钟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6 | 点击数:3295
 

 
    5月3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5周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日前发布消息透露,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已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2007年,文化部等有关部委在部署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时,强调要关注边疆省区少数民族的项目,以及尚无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个少数民族(东乡、布朗、普米、德昂、鄂温克、珞巴族等)的项目。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公布,上述10个少数民族已均有项目入选,至此,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已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资金的安排、专业指导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007年年底,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第一批国家级名录169个项目的保护,其中59个少数民族项目补助资金1770万元,约占全部补助资金的44%。2007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性传承人为74名,约占1/3。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5-31 09: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产业运作的“四化”现象值得重视
下一条: ·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