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让天籁之音萦绕大草原
  作者:文/本报记者 丁利冬 祝汉宾 摄影/本报记者 马健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9492
 


  7月,草原进入最美丽的季节,大批游客在畅游内蒙古大草原的同时,总会不经意间被那辽阔悠长、迭宕起伏、宽广自由的歌声惊得目瞪口呆,当被告知这是蒙古族长调时,他们纷纷感叹内蒙古大草原上竟有如此摄人心魄的空灵绝唱。  

  

  哈扎布(右)与胡松华(左)演唱蒙古族长调(资料图片)

  从蒙古包走向剧场

  “蒙古族长调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它结构之大、音域之宽、意境之深、演唱技巧之难,堪称无与伦比。从世界范围来看,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蒙古族那样,将传统民歌发展到如此完美的程度。”歌唱家拉苏荣说。蒙古族长调在蒙古语中称乌日图道,意为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18世纪至20世纪初,长调繁盛于草原,蒙古族牧民几乎没有不会唱长调的。人们记得,著名歌手达木汀于上个世纪30年代录下一首《圣主成吉思汗颂》,其高音假声——舒日亥,能轻松自如地唱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音。一代歌王哈扎布《小黄马》的高音区演唱,令人拍手叫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蒙古族长调从蒙古包走进剧场,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1955年,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以一曲《辽阔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牌,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是“罕见稀有的民音女高音”。即使在文革期间,长调的薪火也没有熄灭,以著名歌唱家拉苏荣、胡松华为代表的一代文艺工作者,承担起长调薪火相传的使命。他们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传统长调的曲谱上填上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歌词,将蒙古族长调唱遍大江南北,使长调的曲艺形式得以延续。1992年,自治区文化部门主持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收集了153首蒙古族长调,对长调艺术的保护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长调理论的研究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内蒙古的艺术家们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一大批老、中、青艺术家演唱的长调民歌,也让国际友人领略了这一艺术的动人风彩,长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天籁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悠扬的曲子就是蒙古族长调。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我们仿佛看到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上,勤劳的牧马人驰骋在成群的牛羊边,挥起手中的鞭子……那般景象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蒙古族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在她7岁时,有一次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她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群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蒙古族人相信,长调是伟大的,又是神奇的,它不仅能够感动人的肺腑,还能打动动物的心灵,这不是夸张之词,也不是偶然的传说。著名的蒙古族长调作曲家莫尔吉胡对此也有过亲身经历:“生第一胎的母骆驼和母羊往往不知道去奶幼崽,这时牧民们就要唱起劝奶歌。我收集过许多劝奶歌,都没有歌词,一个牧民一个调,悠扬、温情而哀婉,我亲眼见过母骆驼听了劝奶歌后回心转意,掉下眼泪。那场面真是感人。”歌手是草原上的牧师,用歌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灵魂回到本质的状态。

  歌者老去 宝藏流失

  长调的产生距今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所以蒙古族长调民歌常附着在传承人身上。现在著名蒙古族长调演唱艺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众所周知,哈扎布是一位无法复制的蒙古族长调歌王,是长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5岁时,父亲领着他拜著名的民间歌唱家为师,从此掌握了传统长调民歌的演唱技法。19岁时,哈扎布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王爷的歌手”。1952年,锡林郭勒盟文工团成立,哈扎布被选入团。第二年,因为他长调唱得好,又被选拔到内蒙古文工团,后来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授予他“歌王”称号。有人说,听长调,第一重听出的是辽远,第二重听出的是忧伤,第三重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这一点在哈扎布的身上有所体现,哈扎布原来是情绪稳定的人,不是特别容易激动,从2000年开始,他有时独自坐在黑暗里会哭,听着收音机播放自己年轻时唱的歌也会哭,这不奇怪,因为唱歌把他的心肠唱软了。2005年10月27日,哈扎布因突发心脏病在锡林浩特市逝世。他是唯一掌握所有长调技术的歌手,他所演唱的《小黄马》、《老雁》、《轻快的走马》是蒙古族长调巅峰之作,这一切都因他的离开而消失。

  目前,内蒙古民间演唱长调的人越来越少,一度繁荣的东土默特部、科尔沁部、蒙郭门勒斤部长调已经基本消失,只有极少数老人、专业研究人员略知一二,而能够唱阿拉善长调民歌的艺人不足百人,都上了年纪。长调会不会因为这些艺人的相继离世随之消失,这是保护长调工作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歌唱家胡松华说:“长调是有人文背景的,它和草原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自由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无拘无束。坐在沙发上是唱不了长调的!”其实,你只要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唱出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方新闻网 2009-7-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来自9000年前祖先的声音:音律水平让人惊叹
下一条: ·陕西安塞:农民画惹人爱
   相关链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
·民歌,唱出山山岭岭·[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