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让天籁之音萦绕大草原
  作者:文/本报记者 丁利冬 祝汉宾 摄影/本报记者 马健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9534
 

  中蒙携手全力保护

  抢救和保护蒙古族长调成为近年来我区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将蒙古族长调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有效和有力的举措之一。2004年7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第三批申报,中国独立申报项目最终确定为新疆的木卡姆。按照规则,一个国家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多国联合申报,要求必须是同质文化,我国和蒙古国共同拥有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符合这一条件。我国立即通过外交途径,主动向蒙古国政府表达了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建议。蒙古国当时已经把蒙古族长调民歌确定为独立申报项目,为了争取机会,我区的有关工作人员到蒙古国,建议蒙古国派专家考察团到内蒙古实地考察。2005年4月,由5位专家组成的蒙古国考察团来到锡林郭勒盟进行考察,他们听到了最纯正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当年6月初,中、蒙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意联合申报。2005年11月,由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我国仅有的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木卡姆、长调)之一,是唯一由两个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长调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另一面。2007年9月9日,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正式成立。迄今为止,研究会已有300多位会员,他们都是来自自治区长调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民间歌手。研究会同时聚集了宝音得力格尔、拉苏荣、德德玛等一大批国家级长调传承人和著名长调歌唱家,他们为蒙古族长调的保护、抢救、传承、整理、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专家认为,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面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抢救与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目前,国家已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并组织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自治区文化部门还出版发行了《内蒙古长调民歌与马头琴》CD光盘,收录了21首蒙古族长调民歌和18首马头琴音乐。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还与蒙古国政府商定在未来的几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与此同时,长调传人的培养教育也被提上了日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大专院校分别设立了长调本科班和硕士研究生授予点,长调传承人的教育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重新焕发生命力

  能够演唱上百首经典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扎格达苏荣表示,如今学唱蒙古族长调的年轻人日益增多,现代都市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也给原生态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由于蒙古族长调不断在公众场合亮相,草原深处的人们也看到了其潜藏的价值,嗓音条件不错的牧民子女纷纷进城投师学艺,而城市里也兴起了一股挖掘原生态艺人之风,就连北京都建起了不少蒙古族长调网站、合唱团、演艺团体。

  保护蒙古族长调不仅是政府在行动,还有一些社会力量:如内蒙古导演哈斯朝鲁以蒙古族长调为题材拍摄了电影《长调》,这部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贯穿的蒙古族长调忧伤幽远苍凉,在放映时令不少观众落泪,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入围影片。就在前不久,由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和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共同举办的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上,来自不同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歌唱家和民间歌手参加了演出。  

  

在各种重大场合都能听到蒙古族歌手演唱长调  

老牧民阿木古浪在演唱蒙古族原生态长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方新闻网 2009-7-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来自9000年前祖先的声音:音律水平让人惊叹
下一条: ·陕西安塞:农民画惹人爱
   相关链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
·民歌,唱出山山岭岭·[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