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柯玲]遗产保护根在教育
——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
  作者:柯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13013
 
 
再如:在留学生教育中开设民俗课程,这是新形势下全球汉语热潮掀起之后,汉语作为文化推广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留学生开设的中国民俗课程与对中国学生的有所不同。因为留学生了解中国民俗主要是出于兴趣或实用的需要,“入乡问俗”、“入境而禁”是每一个身处异域的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因此,为留学生设置的中国民俗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主要介绍我国的一些特色民俗,并可以配以适当的图片或利用光盘,以增强生动性和现场感。
总之,民俗课程的内容会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和生活色彩,将相关知识巧妙融合于特定的民俗事象、民俗场景或民俗活动之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俗,寓教于乐。
再次,关于民俗课程的实施过程
笔者构想要使民俗教育真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关键还在于如何实施以及以怎样的过程实施。研究课程实施的意义早已被国内外课程研究专家们意识到。在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探讨中,也许我们更能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解释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1}。比之于其他教育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实施过程显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每一次民俗课程的开设,从课程计划到课程采用再到课程实施都可以有异彩纷呈的主题设计,有比较明确的考评目标。具体到不同层级的学生,可采用的教学手段更是千变万化。
对学龄前儿童可以采用教唱民俗歌谣、学讲民间故事、临摹民俗图画、排练民俗游戏等手段,让孩子在活动中理解、感受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
对小学生可以组织其搜集整理民俗歌谣,演练民俗游戏,观看民俗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理解、接受。
对中学生可以指导其完成民俗田野作业,让学生在研究中理解、发现、领悟、评析民俗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对于大学生、研究生则可以结合其专业方向,引导其梳理、挖掘、研究民俗和相关专业的深层关系。将民俗中可贵的专业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考察,把握民俗中那些亘古不变的民族情结。
当然,在其他科目中设计渗透于基础课程的民俗主题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比如文史类课程如何吸纳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仅是关系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也直接影响着有中国特色的文科课程建设,影响着文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一旦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树立了民俗教育理念,或者在各科的教学内容中有意渗透民俗因素,那么,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知识间融合将在学生的接受过程中自行发生,如果再有全局性的民俗渗透教材的辅助,自然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最后,关于民俗课程评价体系
因为民俗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评价体系的独特性。
一是民俗课程的评价对象具有多样性。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构成了课程评价的对象。民俗课程的方式既可以像一般理论课程那样一章一节地表述,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民俗保护行动,还可以是一次走访或调研等等。因此,民俗课程的教学活动和结果也就会呈现出多种形式,既可以是一次书面形式的答卷或小型论文,也可以是一次民俗调查报告,还可以是亲自采集的民俗声像资料……
二是民俗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差异性。由于民俗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性,因此,对于民俗课程价值的认定或特色的肯定,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因为民俗课程的地区差异,评价民俗课程的尺度也可以因地制宜;另外,因为民俗课程进入专业视野以后,还会受到专业的制约,因而对民俗课程的评价又可能因为学科视角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论。虽然,从大的学科分类来衡量,民俗学被归入法学界域,但事实上,民俗的触须几乎触及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三是民俗课程的评价途径和方法具有灵活性。紧承上文,评价标准的随机性导致了评价途径和方法的灵活性。我们既可以用理性的分析,也可以用感性的领悟,既可以用审美的眼光来赏析某一民俗课程的美学意义,也可以以应用的尺度来评价某一民俗课程的实用效果和社会效应。
 
五、结 语
 
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是笔者结合我国当下民俗学学科发展态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及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而产生的一点思考。民俗课程本身的广涉性决定了它和许多学科的亲和性和交融性,并且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民俗学不仅仅和人文学科关系密切,它和理工学科的结合也十分紧密。民俗中所包孕的科学价值的研究和开发还是一块处女地。按照课程教学理论,一门课程的诞生至少应具备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学生需要三个条件。学校教育中设置民俗课程除却笔者所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外,民俗课程也是应这三个“需要”而产生的。当然,要落实学校教育中开设民俗课程的构想,需要民俗学专家、民俗工作者和课程研究者们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设置民俗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整套民俗课程模式,有计划地编写各类民俗教育教材等等,这将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但在学校教育中,设置民俗课程又是一件教育后代、传承文化、光大民族本色的大事,所以,笔者深信它必将得到民众们的大力支持!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东师大海上风民俗学社端午民俗文化周游园会侧记
下一条: ·云南民族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
·[李扬]走向田野:本科民俗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集体合影】2012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北京)
·【课程表】2012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北京)·山东:民俗文化进校园
·评:应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邱开金]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张力
·[欧群慧]使人远离家乡的傣族乡村学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中高考 占政治科目分值15%
·15位民间艺人走上矮寨中学讲台·[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