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古迪]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
  作者:[英] 杰克·古迪 (Jack Goody)   译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20437
 


注释:

[1]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 124或125——2世纪末),罗马作家和哲学家,著有长篇小说《金驴》(原名《复形记》)及《论柏拉图及其学说》等哲学著作。
[2]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一般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南太平洋诸岛,有时也泛指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
[3]原文为the novel,一般指篇幅较长的中篇和长篇小说,本文中的“小说”即指此。
[4]亨利七世(Henry VII, 1457-1509),都铎王朝第一代英格兰国王,在博斯沃思战役中击毙理查三世(1485),结束玫瑰战争,同年即王位。
[5]“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works),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其中前两部吸收了民间说书艺术成分,并非纯粹的文人小说。
[6]由于原文太长,限于篇幅,译者将一些段落做了删节,以省略号标出。

参考书目:

Benjamin, W. (本雅明),1968a(1st ed.1936)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In W. Benjamin,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ed. H. Arendt). New York.
1968b ,The Storyteller(《故事讲述人》). In  above.
Chadwick, H. M. and N. K. (查德威克),The Growth of Literature(《文学的生长》) , 3 Vols. Cambridge.
Daniel, N. (丹尼尔), 1975,European-Arab Relations during the Middle Ages(《中世纪欧洲与阿拉伯的关系》). London.
Derrida, J. (德里达), 1978,Writing and Difference (《书写与差异》). London.
Finnegan, R. (费尼根) 1970,Oral Literature in Africa(《非洲的口头文学》), Oxford.
Goody, J. (古迪), 1972,The Myth of the Bagre (《巴格里人的神话》), Oxford.
Goody. J (古迪),1987,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Written and the Oral(《书面与口头的交汇》), Cambridge.
Lévi-Strauss, C. (列维-斯特劳斯), 1969,Mythelogiques(《神话学》), Paris.
Plaks, A. H. (浦安迪),1977,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文集》), Princeton, N.J.
Sommerville, C. J. (萨默维尔),1996,TheNews Revolution in England :cultural dynamics of daily information(《英国的新闻革命:日常信息的文化动力》), Oxford.
Tedlock, D. (特德洛克),1983,The Spoken Word and the Work of Interpretation(《说出的词语与解释的作品》),Philadelphia, P. A.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 0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7-11-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加]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下一条: ·[沃尔夫刚·卡舒巴]面对历史转折的德国民俗学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隋丽]前置的情感动机:民间叙事的结构与“前结构”
·[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
·[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张天睿]权力与秩序的“社会宪章”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雨秋]都市活态叙事实践的形塑机制·[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
·[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