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稚田]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的电影应用
  作者:李稚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7 | 点击数:23338
 

 

[摘要]俄罗斯故事学者普罗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同样适用于电影故事的创作与分析。本文举例描述了电影故事功能人物理论的使用,但同时指出,普罗普对人物功能的确认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仅仅适用于“迫害/考验”模式的故事,所以功能人物理论还有相当的理论发展空间。
[关键词] 普罗普;功能人物;电影;迫害/考验模式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6-0030-05  

俄罗斯民间故事理论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在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首次提出了“叙事功能”的概念。他认为,人们熟知的民间故事纷繁复杂,形态各异,要研究它们,先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如果依据故事的内容划分,划分结果很不精确,其间会有很多交叉;依据母题划分,母题概念容量太大,划分意义并不明显。他由此提出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根据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他在研究了众多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存在有两种要素:一种是可变的,如姓名、身份、性格会发生变化;另一种是不可变的,即人物的行动范围和行动功能。民间故事常常安排各种角色来实践同一种行动,通过各样具体方式来实现同一种功能,所以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动或行为功能。普罗普总结了民间故事功能的四条原则:
1.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它如何实现,由谁来实现,与它毫无关系,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2.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
4.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普罗普思路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民间文学的故事体裁与作家文学中的小说的重大差别就是,民间讲故事的人并不需要通过故事表现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描述情景的天赋,他所做的不过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及所获得的结果,给那些听故事的人一个教益:灰姑娘故事告诉听众善良人总会有好报的,白雪公主故事告诉听众邪恶绝不能永远欺凌美丽,狼外婆故事告诉孩子要警惕披着善良外衣的恶人,等等。所以民间故事的人物都是类型化的,过去我曾将其称为“陌生的熟悉人”——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分别叫做老二、巧女、傻女婿、小红帽、彼得的人物,但纵观所有的故事,则会发现他们又那么类型化,都是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然而可以归出类别来的那些好人、坏人,表面好骨子坏或是表面坏内心好的人。在民间故事中,听故事听的是道理而不是创作者的才华,所以人物不是中心,行动事件才是中心。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正像电影中大众娱乐的电影与表达个人情趣的艺术电影,两者的功能不同,创作的着力点和目标当然也就不同。所以,大众娱乐的电影自然要按照大众娱乐的方式进行创作,不必扭扭捏捏非得装出自己是高级电影艺术家不可。如果不能与“大众娱乐”共舞,却又盼着票房飞涨,大众的吃鱼与艺术家们的吃熊掌,两者全想收入囊中,也真是难为这些导演们了——当然这是本文的题外话。
还要回到普罗普的功能人物论中来,按照他的分析,故事中千变万化的人物刻意抽象归纳成为七种“角色”,因为手头没有俄文原著,只能转译自英文,这七种功能性角色分别为:
the hero  /  the donor ( provider )  /  the villain  /  the helper  /  the sought-for person ( and her father )  /  the false hero  /  the dispatcher
国内几种介绍普罗普这一理论的叙事学著作,译名不一致。按照英文名词的理解,它们的译名应该是下面的样子:
the hero ——英雄,有人译为“主人公”;
the donor ( provider ) ——赠与者(供养人),有人译为“付出者”、“被害者”;
the villain ——叛徒,有人译为“迫害者”;
the helper ——帮助者;
the sought-for person ( and her father ) ——寻找者(和她的父亲),有人译为“受难者的家属”;
the false hero ——伪英雄,有人译为“伪主人公”;
the dispatcher ——委派者,有人译为“送信者”。
这些功能名称的翻译的确挺混乱,即使按照英文名词的本义去想,也常常不得要领,所以那几种著作都是言简意赅,把普罗普的意见略作交代就溜之乎也,只剩下读者在那里望着译文发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拥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阐释
下一条: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
   相关链接
·[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陈泳超]吕蒂的童话文体研究解析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彭伟文]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
·[王杰文]普罗普与巴赫金·[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与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魔法故事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贾放:《普罗普的故事诗学》
·[李瀚腾]“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特征研究·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版的4K直播国庆盛典电影问世
·[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陈建宪]元故事的构拟与激活
·[朱靖江]追寻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的学术脉络·[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