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顾蓓蓓]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
——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
  作者:顾蓓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3895
 
 
二、门、窗的功能
 
1.门形成仪式空间
(1)礼仪
中国自古以礼制为核心,建筑一向以其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自然产生了一系列直接服务于礼制的建筑形式,大门是一个建筑的主入口,它首当其冲的地位同样也不许无“礼”。
敬修堂的大门秀丽而庄严,房檐下精雕细刻的枋梁,表明主人绝不是百姓。四根门簪精心雕刻着四季花卉,进一步说明主人深厚的文化修养。高高的门限,说明主人在当地重要的社会地位。
静立着的大门,竟然能传达给我们这么多的信息,无论是大门的形制还是装饰都符合主人的身份,不能不佩服建造者缜密的心思。
(2)领域
“天下之本在家”。(《申鉴》汉·荀悦)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
一切的思考均由“家”开始。中国人对“家”的营造,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往往从数代之前就开始储蓄优良的木材。大到房屋的选址,小到庭院里的一草一木,无一不让人费尽心思。似乎有了好的房子,也就有了美满如意的生活。
而“门”则界定了“国”与“家”的范围,走出门,便是国;进得门来,就回到温暖的家。
来到敬修堂,首先进入门间。由于墙和门的高度高,而门间的总体面积较小,因此形成了一个纵向延伸的空间环境。门间内的木质大门,结合另外三面的实墙明显地限定出这样一个入口氛围:庄重、气度不凡。雕刻精美的额枋、门簪、笃厚的门枕石、高门槛都清楚地告诉来访者这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官宦人家。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开始转换心境,准备进入宅内。
在每进院落之始,都以一座制作精美的门楼作为开端。不同性质的院落空间,其墙门的雕刻内容以及雕刻等级都是有区别的,因此,通过对墙门雕刻和等级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院落的使用功能。
正厅对于一个官宦家族来说,是进行对外事务时非常重要的空间,从门楼上看,使用“鲤鱼跃龙门”、“文官武将”等立志向上的题材,雕刻手法简练大气,训言周边的围合纹样使用简洁大气的回纹云式,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大厅空间的门楼雕刻明显地更具有生活性,人物形象增多,表现的更多是家庭、庭院的场景,同时训言周边使用龙凤作为装饰围合,篆体的汉字更具装饰性。
从门楼的题刻上我们可以看到,正厅门楼的完成时间为乾隆壬申年间,大厅空间的门楼完成时间为乾隆辛未年间,说明大厅的门楼先于正厅门楼完成,因此正厅门楼相对较为简洁的雕刻不是因为技术达不到的客观原因,而是由于门楼所代表的空间不同,决定了门楼的不同雕刻风格倾向。
大厅后进入内院的门楼完成于乾隆癸酉年间,从外观上看形式更为简练,下枋上有乾隆年间标志性的龙纹。由于是进入内院,内院是家人的生活空间,因此风格上不用太正式、严肃,起到内、外过渡的功能即可。从这里开始便是内眷生活起居之地了。
(3)序列
从平面构图的艺术上看,中国古代建筑的门担负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它们正如一本书的序言、楔子,一首乐曲的序曲、前奏,再或者是戏曲和电影的序幕、开场白,总之,相当于一切艺术作品的一个开头,首先作出一个简短和扼要的概括,使人对其内容和性质产生一个总的印象。
敬修堂虽然有六进院落,但是整组建筑建立在一个中轴线上,主要的交通路线都是穿越“门”、“堂”而过。每进院落通过门楼联系起来,使得这些空间得以相互渗透、彼此观望,同时人们的视线会追随这些洞口向内探视究竟,产生深远而没有穷尽的感受。
其实中国的古建筑就是一种“门”的艺术,在典型的中国式“人工环境”中,给予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过了一门又是一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勃]白居易的节日生活
下一条: ·[杨俊光]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
   相关链接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黎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实之辨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