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梁治平: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次参与国际公约制定的经验
  作者:梁治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7 | 点击数:16641
 

    主讲人:梁治平
    主持人:刘俊副校长
    时 间:2005年6月26日(周日)晚7:30
    地 点: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4119教室
    主 办:西南政法大学、四川金开律师事务所
    承 办:科研处、司法研究中心 


     
      主持人刘俊副校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知名学者,我校78级校友,梁治平先生。梁老师在我国法学界享有盛誉,曾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巴黎高等研究院等著名高校的访问学者。他主要的著作有,主编了“法律文化研究译丛”,“宪政译丛”,译有《法律与宗教》,著作有《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等。可以说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虽然同学们已经临近期末考试,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浪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定要让他给我们做一次讲座。今天梁老师讲座的题目是“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我们有请梁老师为我们做精彩的讲座。(掌声)在做讲座前,还是由我们的同学向梁老师献上一束鲜花。 
     
      梁治平先生:感谢刘校长的热情介绍,也感谢同学们在学习如此紧张的时候来参加这个讲座。我离开学校21年了,今天回来,很有些少小离家老大还的感觉。老想去寻找一些旧的痕迹,也看看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在沙坪校区,我看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过去和现在,在这里,我看到了西政的未来。老校区郁郁葱葱,是成熟的。这里开阔而富有生气:新的大楼拔地而起,更多的工程正在建设,当然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来的路上听到校领导对新校区同学学习和生活状况的介绍,以及对新校区下阶段建设的设想,我感到非常鼓舞。有一个数字我想很能说明问题:我们78年进校的时候,全校只有360多人,到我们毕业时,也不过是1、2千人。而现在的单是新校区,到9月份开学,就会达到1万6千人。差别之大,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学校的巨大改变。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理学上有物质和反物质的概念。大家听到“非物质”这个概念,可能首先想到物理学。但这跟物理学没有关系。汉语里过去没有“非物质”这个概念。这个词是从英语和法语中翻译过来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英文本和法文本中,这个词用法是不一样的。英语是intangible——无形的。而在法语里,词根就是物质,所以同中文的翻译更接近。那么,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刚过了端午节,我想问大家,端午节是属于谁的?好,有人提到屈原。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回答应该是,端午节是中国人的节日。然而在去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消息传到中国以后舆论大哗。有人认为我们的“财产”要被别人占去了!今年我听到的消息是韩国提出和中国联合申报。可见,端午节就是我们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一部公约。这部公约在去年8月份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2月,中国政府驻联合国的代表正式向教科文组织秘书长递交了批准书,这样,中国就成为第六个参加该公约的国家。据我了解,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参加了这个公约。按照公约要求,公约要在30个国家批准后才能生效。也就是说,这个公约还在批准的过程当中。这个公约的起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02年到03年之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3次政府间专家会议。时间分别是02年9月,03年2月和6月,当时我受文化部的委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与了公约的起草(因为非典的原因,我没能参加03年6月的专家会议)。在03年的10月,公约在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正式通过,这个大会我也参加了。回来后,我还参加了国内的批准程序。可以说,我基本上见证了这个公约制定的全过程。对一个从事法律研究,又非常关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关心社会发展的人来说,能够参与这个公约的制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想借着今天的题目,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根据公约最后文本里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根据这个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大的方面。第一个就是口头的传统和表现方式,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个是表演艺术;第三个是社会实践和仪式节庆事件。例如刚才说的端午节就属于节庆事件。第四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最后一项,传统手工艺。这个说明还很概括,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更具体的例子。在最早的公约草案里面有一个附件。附件列举了一些详细的事物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比如它包括各种社会风俗和仪式,比如与出生、结婚、丧葬相关的一些仪式。确定身份和长幼尊卑秩序的礼仪、仪式。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实践,比如说时空的观念、药物,比如中药,治疗方法,还有具有神秘色彩的寓言式的宗教方面的实践和信仰。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从根本上说,它是表现在文化多样性当中的人的创造力。对它的保护,就是对不同文化形式和价值的尊重,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例如语言,并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就是最有价值的语言。如果一种语言只剩下一个传人,也同样需要抢救和保护。 
      公约草案还附了一个词汇表,那里列举了公约涉及到的一些最重要的词汇,包括很多术语。这些术语分成五个大的部分。第一个就是文化(culture),第二个是社群(community,也翻译成社区),第三个是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第四个能动主体(agency)。第五个是保护。我把英语给大家注出来,让大家知道讨论的是什么。我们从这些词汇也可以了解这部公约的关注的主要范围和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的时候,它通过了一个《文化多样性宣言》。它组织的许多活动都与这个目标有关。我们知道的一项活动就是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全世界各国每两年都有机会申报一个项目。现在已经公布了两批这样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和古琴。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四川的很多文化和自然景观如大足石刻、都江堰等,都是被列入名录的。不过那种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所谓tangible。而现在我们讲的是intangible,无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就不能只讲有形的文化遗产,也要重视无形的文化遗产。在《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文化的多样性都被比喻成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好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许多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将来可能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人类以后的发展。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平等的理念,多元的理念,也是这里非常重要的理念和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天益学术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黄涛:春节的现代意义
下一条: ·王琛发:孝文化面向世界 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