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用互联网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网络传播杂志 供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9 | 点击数:4713
 

 
  一个企业对外公关要有统一的声音, 需要树立统一的形象, 同样, 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宣传也是如此。通过单一网站来建立国家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工程, 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就需要凝聚力更强, 更具特色的“中国声音”。

  当今世界,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互联网也为中国搭建起与世界联系的桥梁。网络, 让世界缩短了国界, 让时间没有了距离。

  2004 年“ 认识中国”应运而生。“认识中国”是中国网最具典型特征的品牌栏目, 她的创建基于中国网的定位和目标任务。

  2005 年, 在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评选中,“认识中国”获得殊荣。评委会的评语是:“认识中国”频道设有中国简况、国家机构、政要一览、行政区划、台湾百科等几十个子栏目, 从历史、地理、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新发展, 已成为海内外网民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五大性格特点
  打造完美中国名片

  中国网副总编辑张梅芝曾表示,“中国网每年要做几百个专题,网站的栏目大大小小的也有上百个。中国网是国情新闻网,‘认识中国’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网这一定位的栏目。我们的口号是‘中国网,网上中国’, 相信‘认识中国’一定可以成为网民认识中国的最好的朋友。”

  张梅芝说, 时间是检验文化优秀与否最为有效的工具, 尽管在个别时间段, 个别地点低俗的东西会异常活跃,但只要把眼光放长远,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就会看到什么是主流的, 什么是有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是经过五千多年历史洗礼的, 正所谓洗净铅华。作为中国的互联网, 价值观里, 一定要包含这样一条, 那就是是否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与风貌, 我们不但对栏目编辑进行严格的专业素质选拔, 同时对中国国情, 民俗、民风, 中国传统文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积累。随着近两年“认识中国”栏目的扩版, 国情专题数量更是以每年一百多个的速度递增, 栏目内容日益丰富, 性格特点彰显成熟。

  性格特点一: 海量信息, 深度整合。截止目前,“认识中国”已制作完成近700 个国情专题, 形成16 个专题系列子栏目, 主要包括“中国概况”、“中国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中国”、“中华民俗”、“影像中国”、“华夏人物”、“国情报告”、“综合百科”、“网上展馆”等系列子栏目, 以及“乡土中国”、“中国地理”、“视频中国”、“数据中国”、“调查报告”、“科教与环保”、“养生健体”等十几个新闻性子栏目, 基本涵盖了中国各方面的国情信息。权威的文字资料、翔实可靠的数据, 大量精美的图片和视频影像, 架构起一个真实、可感、完整的网上中国形象。

  性格特点二:百科全书, 突出重点。构建网上中国大百科全书, 是“认识中国”的终极理想和努力目标。与此同时,用互联网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认识中国”力求做到特色鲜明, 重点凸显。几年来,“认识中国”从以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为主, 到逐步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栏目内容的可读性、吸引力, 让读者在琳琅满目的文化长廊中流连忘返, 进而达到“ 认识中国”的目的。

  性格特点三: 服务读者, 方便搜索。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存储。基于此,“认识中国”不满足于把内容放到网上, 而是要加强信息服务, 满足网友快速查询的需求, 形成“可搜索”功能。在2008 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认识中国”隆重推出了“搜索中国——中国国情大百科专题资料库”, 开创了互联网新闻网站专题搜索的先河。

  性格特点四:翔实准确、权威发布。“认识中国”承诺, 所有资料和信息都有可靠而且权威的来源, 保证其内容的准确, 权威。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权威机构, 研究单位、高等学府以及国内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是中国网和“认识中国”的内容提供者。

  性格特点五: 新闻报道, 背景解读。“认识中国”要提供翔实的资料, 并不意味着它要堆砌远离现实生活的故纸堆, 它的生命力同样来自于对新闻的密切关注和参与。

  震惊中外的“3.14 拉萨暴力事件”发生后, 面对国外媒体的恶意歪曲, 中国网在引导新闻舆论、揭露事实真相的同时, 还制作了《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8》、《西藏今昔网上展》、《西藏的文化艺术》、《西藏的民俗风情》等系列国情资料专题, 通过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 从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环境、生活等, 全方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 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新西藏, 有力地拆穿了恶意编织的谎言。

  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直播报道中,中国网充分发挥“认识中国”国情资料库的作用, 在直播进程中, 对开幕式中出现的“四大发明”、“书法”、“京剧”、“古琴”、“昆曲”等中国元素, 以最快的速度、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国情专题链接的方式, 进行了及时精彩的解读, 受到了网友的高度评价, 创下了奥运直播的最高点击率。

  此外, 配合土楼申遗, 中国网提前制作了专题《福建土楼》; 为迎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 周年我们推出了《迷人的回族风情》, 详细介绍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打好中国文化牌
  坚守优秀文化

  近年来, 在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受本国重视, 也越来越受世界瞩目。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国家软实力, 是合乎中国和世界人民利益的。

  2005 年, 从中法文化年的举办,到美国、巴西、芬兰、荷兰等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 从巴西的“汉字展”,到非洲第一座孔子学院的建立( 目前世界已有 123 座孔子学院); 从前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纵谈“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梦想”,到温总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尊重不同文明, 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 无不在通过传统文化来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渴望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这一年,“认识中国”见证了这一切, 也见证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为此“认识中国”求创新求发展, 形成了“国情新闻+ 专题” 相结合的模式, 并不断运用更好的新技术, 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认识中国”栏目开辟了“文化遗产”、“年俗”、“古建”、“园林”、“昆曲”等系列专题, 每个专题都紧扣“历史性”和“传统性”, 这种“别具风格”不仅吸引了广大外国友人, 让外面的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更提供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国形象。对中国民众来讲, 这也是一节生动的文化素养课,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有韵味更知性的中国。

  提供全面国情信息, 并不意味着传播的是纯粹的数据和严肃的文字资料, 相反, 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 表现出新颖和趣味性。“游历中国”、“视频中国”、“图片中国”是“认识中国”栏目的几个经典子栏目, 其中“图片中国”通过对中国系列图片的展示, 视觉上直观的冲击力让广大网民过目不忘, 给网民留下色彩感十足的中国形象。“游历中国”则是推广中国文化名城的绝佳平台, 通过美如画的照片及唯美文字刻画了一个独特美好的中国印象。另外, 在“乡土中国”中,“中国泥塑”和“北京胡同”带你走进如梦如幻的乡土气息中去, 那独有的“乡土味”让人欢喜不已。而在一些专题中, 栏目也将“新颖、趣味”很好地体现在其中, 比如栏目新开的一个专题叫“木头里的东方”。首先这个题目就带中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更可贵的是, 专题将“木”与“东方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亲爱的木头”、“神奇的木匠”、“构木为巢”、“木头里的道”、“园林韵味”、“木头与生活”、“木头里的艺术”、“直挂云帆济沧海”、“远去的木头”几部分写起, 将中国的建筑、园林、古琴、木雕、面具一一联系起来,让人们看到了东方几千年来的“木文化”以及中国“以木为本”的生存理念。张梅芝说, 当然为了让“认识中国”成为最精彩最有影响力的网上中国大百科, 我们还要加快内容更新, 让资料“动”起来; 加强资源整合, 让专题“活”起来; 加大互动力度, 让网友“参”进来;加速对外合作, 让信息“强”起来。

  重塑互联网价值观就让我们从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开始吧。


 (网络传播杂志供稿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3月18日10: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文学年鉴》(2008)出版
下一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发行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