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综述:专家建言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慎提“产业化”
  作者:记者 应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7 | 点击数:4642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五日电 题:专家建言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慎提“产业化”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吹糖人、铰面花、木雕金作、制茶酿造……正在此间农业展览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百余位民间艺人现场亮绝活儿,引来络绎不绝的观众。然而,在热闹风光的背后却潜藏着保护者们的隐忧。

  记者从刚刚在此间结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听到不少民俗专家建言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慎提“产业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九种非遗保护措施中,除了记忆、存档等之外,还有一条“发展和振兴”,生产性保护就是这一条的体现。但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用于手工技艺,并非所有非遗类别都可以照搬。

  “作为珍贵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吕品田说,但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是生产性方式保护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著名民俗学者乌丙安称,许多地方领导一听“利用”很高兴,但何为“合理利用”,则很难界定;由于各个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不同,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不适合。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员、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也表示,在“合理利用”时,“产业化”的提法要慎重。“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做抽水马桶,每个抽水马桶都不一样,是灾难;但做紫砂壶,每把壶都一样,也是灾难。”

  “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徐艺乙说,产业化要求低成本、大批量的生产,这和手工技艺的生产正好相悖。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往往会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从而出现过度开发甚至完全背离手工技艺原貌的生产行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邱春林就痛心地说,有些白族扎染生产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已经将原本的天然植物染料换成了化工染料,以至于生产基地内充斥着难闻的化工原料味道。

  徐艺乙亦认为以市场业绩来衡量非遗技艺保护成功与否不妥,他以传统红木家具的生产为例,“传统红木家具讲究质地精良、技艺精湛,一辈人用完了,下一辈人还能接着用。这种生产性保护,企业产量虽然低,却达到与现代家具生产同样的经济效益”。

  乌丙安则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管理,同时应有专项管理条例来保障实施,维护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权益,维护手工技艺传承机制,严加防范打击借生产性方式保护之名,行以假乱真、粗制滥造、见利忘义之实等一切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2月15日 16: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袁国女]山寨春晚:文化权力的再争夺
下一条: ·岭南写真:古老的佛山木鱼书或成绝唱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