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大先]“非遗”的辉煌大戏:上演传承人的骄傲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2460
 

  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同时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6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

  2008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的551人榜上有名。

  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标志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准色彩为金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核心的金饰文物图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单独使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饰图案,有专家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目标差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
下一条: ·[万建中]不能片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