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作者:吕卓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4 | 点击数:24599
 

五是民事纠纷调解。这种功能,江浙俗称“吃讲茶”,川西民间也有的叫“判公道”,川东叫“付茶钱”。由于古代民事法律发育极不完善,一般百姓有纠纷不愿涉官。在成都,民间冲突由社会调解是不成文的规定。冲突双方加上共同请来的地方上的“公事人”、保甲长或有威望的长者、“码头”上的“关火匠”(舵把子之类有实力的人),一起进茶馆,一人一碗茶入座,堂倌此时只是点报茶的碗数,先不收钱,而平常都是先收茶钱的。这是因为“吃讲茶”有一条不成文而人人遵守的文法,那就是讲完理、裁决后由输理的一方付双方的茶钱。

此外,茶馆还能满足普通百姓的一些日常需要。清末民初,成都有些烧柴之家不能终日举火,遇需沸水时,花二文钱,在附近的茶社买一壶水,价钱即使是贫苦人家也能承担。下苦力的劳动人民在茶馆不仅能歇歇脚,还能听评书“冲壳子”,身心需求都得到满足;而吃早茶的老茶客,甚至在茶馆洗脸漱口,由小贩处买早点在茶馆吃,或者叫茶馆老板去附近小吃店叫外卖。

解放后,川西茶馆经历了许多变化。在“文革”前格局基本上沿袭了民国时期,但数量略有减少,气氛也有变化。茶馆减少的原因,并非生意不好。一是公私合营后改营他业;二是主人去世或迁走;三是子女不愿再经营;四是房产纠纷。但随着人口增多与市区的扩大,减少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茶馆开张。至“文革”前,在成都环城路(今一环路)内,茶馆总数约在800家左右。最大量的是街边店、河边店、桥头店,次为公园内,再次为市中心少数建筑、陈设较为高雅者。最普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众化的街边店,名称多为某茶社,有雅有俗,也有不少以地段街巷命名。因许多茶馆都建在街头巷尾,茶客们的一句口头禅是:“到口子上去谈三花!”

“文革”前及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茉莉以及珠兰花茶,尤其是三级茉莉花茶(简称三花),在川西茶馆里唱主打,销量占到九成,以至“谈三花”成为喝茶的代名词。老茶客们并非不知“三花”品质欠佳,但喝惯了,再说价钱也比较适中,可以承受。

“文革”中,喝茶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茶馆被看做藏污纳垢、阶级异己分子与落后群众聚集的地方,强行取缔。代替老茶馆部分功能的,是向附近居民供应开水和热水的老虎灶和茶水站。一般三四条街有一处,“自带茶具”的成都人拥炉而谈,或者改在家里或街坊亲友处喝茶。“文革”中期,公园内和部分街道的茶馆获准重新开张,盖碗很多换成了茶盅,矮靠背竹椅换成了高靠椅或无靠背竹木凳,老茶客在回忆中说那简直失去了坐茶馆的情趣。在茶馆的门首和柜台,张贴着各种公告和“饮茶须知”。卖报的、小贩仍在活动。

“文革”后,茶馆迅速恢复。在80年代的经商热中,个体茶馆遍地开花,到90年代左右又迅速减少。一是因为老城区大量拆迁,二是赚头不大。90年代以后,以台湾茶坊为主的高档茶楼一度成为时尚,再加上旧城改造拆迁,老街成片消失,在多种因素冲击下,大众化的茶馆在城区内急遽减少。到90年代中期,经历了经商难、炒股风波的折腾后,大众化的茶馆再度卷土重来,与高、中档茶坊、茶楼平分秋色,各自在自己的定位上经营。而在场镇,中、高档的茶楼始终没有形成优势,大众化的茶馆、客人以赶场农民为主的茶馆是主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90年代中期后,成都的茶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大众化茶馆占主导地位,辅以少量环境、陈设、器具比较高雅的茶馆,演变为角色分明的高中低三档,外加大量的麻将馆。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赌博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①(张先德,1999536020世纪80年代,茶馆里的曲艺活动还有市场,90年代后,渐渐式微。说“散打评书”的李伯清,曾在大慈寺茶园说书,一度引起哄动,四处传讲他的评书段子。到了90年代后期,他成了名人,“由一个拉架架车的平民,成为国家文化干部”。其演出档次升高之后,就很少在茶馆里演出了。贾派竹琴第三代传人张永贵常年在大慈寺茶园讲唱,然而他年事已高,老听众又逐年见少。蜀声琴社的人忧虑地说,贾派竹琴怕是要失传了。这只是近年茶馆中的民间曲艺命运的缩影,川剧情形则相对好一些,特别是富于观赏性的节目如“变脸”、“滚灯”等,是几个打巴蜀传统文化牌子的高档茶楼如顺兴老茶馆的保留节目,对外地的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现在的成都茶馆,“三花”已被花毛峰取代,茶叶品种多样化。茶具、桌椅、装修样式也是多种并存。风景点和河滨茶馆,许多用的是塑料沙滩椅,茶具有玻璃杯、陶瓷杯等花样,比较纯粹的老茶馆的样式、规格、情调已经是凤毛麟角。顺兴老茶馆、皇城老妈坝坝调茶馆等地,刻意营造古朴的情调和民俗,茶价不菲,本地普通平民认为那是“假文化”、“不自然”,光顾者以旅游者、团队和高收入者、公款消费者居多。

80年代初,茶馆在县、乡镇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川西场镇茶馆数量众多,遍及乡镇,在村一级地方,也分布着茶馆。以新津县为例,据198611月的一个调查,14个乡镇有各种形式的茶馆357个,平均每个乡25个以上,每个茶馆平均40个座位。在场镇,大众化的茶馆仍占据市场主流,茶客以赶场的农民和镇上老年居民为主,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人际交往和娱乐的公共空间。如在新津所作的调查,带文化娱乐设施的茶馆有277个,占茶馆总数的77%,主要是棋牌、麻将、电视机、收录机和报刊杂志。②(徐金华,1999125)那时,电视机对普通人的吸引力非常大,电视一开,茶馆就坐满了人,可与解放前的吃书茶媲美。90年代,录像和麻将成为乡镇茶馆娱乐主导,80年代茶馆的那种听书、听曲艺、听科普讲座和开会学习的功能萎缩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
下一条: ·[刘冬梅]族群标识与象征
   相关链接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
·[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
·[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
·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
·[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翟永明]成都的气场滋养文人和艺术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