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
  作者:[英] 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   译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4 | 点击数:20151
 

《古代艺术与仪式》译序
  
刘宗迪

  
  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850 -1928)是西方古典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学界女杰之一,西方大学学术圈中第一位女学者,布卢姆兹伯里文人圈中的活跃人物,意识流写作的创始人、才女沃尔夫对她充满景仰之情,是她晚年亲近的年轻友人之一。
  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古典学界,正与其研究的对象一样,古板、沉闷而烦琐,而哈里森的出现,则为这个暮气沉沉的学术殿堂吹进了一股新风。她率先运用现代考古学的发现结合古典文献解释古希腊宗教、艺术和神话,开辟了古典学研究的全新范式,这种“双重证据法”如今早已成为古典学术界的常规做法,但在当时,哈里森的研究却引起了一班一味钻故纸堆的保守学者尤其是她的一些剑桥男同事的剧烈反应,更加之她的女权主义倾向和终生未嫁、不拘小节的生活风格甚至同性恋的嫌疑而授人以柄,因此,她尽管在英国的上流文化圈中名动一时,但终其一生,在她赖以安身立命的古典学术圈中,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深受剑桥男性同事的排挤和构陷。但是,尽管其学术生涯倍受打压,从她的时代起,她的学说就对包括古典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文学史、戏剧学、考古学等在内的许多重要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以她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或曰“神话-仪式学派”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学术界盛行一时,引发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界后半叶,随着哈里森那些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新发现广为传播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常识,哈里森的名字反倒逐渐失去光彩而被人遗忘了。那本被视为现代知识渊府的《大英百科全书》,甚至都不肯给哈里森这个曾经名动学界的名字保留哪怕一个简单的词条,哈里森这个曾经让剑桥学堂的男人们极端尴尬的名字,被有计划的抹杀了。不过,风水轮流转, 20世纪后期,当年剑桥学术圈中那些对哈里森横竖看不惯的须眉浊物们早已无人理会,哈里森的名字却凭借着女性主义的风潮和人文学术研究的转型而重新被人记起,这位欧洲学术圈中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学者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哈里森深受尼采的“酒神精神”学说和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金枝》一书的影响,尤其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她认为所有神话都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所有原始仪式,都包括两个层面,即作为表演的行事层面和作为叙事的话语层面,动作先于语言,叙事源于仪式,叙事是用以叙述和说明仪式表演的,而关于宗教祭祀仪式的叙事,就是所谓神话。至于神,并非如以前的学者所相信的那样是古人出于无知和恐惧的凭空想象,而是由仪式中的祭司演变而来的,仪式的精神内涵凭借仪式主持者或表演者的肉身得以拟人化和具象化,这就是神的原型。另一方面,原始仪式的行事层面,在祛除了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从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通过将神话和戏剧追溯到其原始仪式源头,哈里森对神和神话的起源、艺术和宗教的起源做出了极具新意的解释。受她的启发,当时剑桥的几位学者如穆雷(Gilbert Murray,1866—1957年)、康福德(Francis Macdonald Cornford,1874-1943年)等等对近东、希伯来、埃及、中世纪乃至“野蛮民族”的神话和宗教的仪式原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就是学术史上有名的剑桥学派。尽管后来的学者对神话—仪式学说提出了种种批评和修正,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神话学家能够真正摆脱神话-仪式学派所奠定的学科基础及其提出的问题。
  哈里森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平生游历八方,足迹几乎遍及欧洲所有古代文化遗址,涉猎古典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神话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掌握了包括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俄语等在内的十六种语言,平生著述宏富,既有大部头的考据著作,如《希腊宗教导论》、《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再论希腊宗教》等,也有文字典雅流丽、颇具维多利亚时代散文风格的学术随笔,本书就属于后者。本书原为当时几位英国学者编辑的《现代学术•家庭大学丛书》中的一种,由于书的读者对象是一般的知识大众,故作者在本书中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对其关于古希腊宗教、仪式、庆典、神话、美术的见解做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使本书成为一般读者了解神话-仪式学说的最好的入门性和概论性读物,因此,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古希腊,因此,本书在引领读者深入古典学堂奥对古希腊文化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的同时,也用叙事化的笔调,向读者展现了古希腊多姿多彩、风情万种的宗教和风俗文化,尤其是她所刻意再现的古希腊春天庆典和酒神祭奠的狂欢光景,更令人情不自禁地流连低回、心向神往。
  哈里森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波及整个世界人文学术界,余波所接,也影响了中国的民俗学和神话学研究,20年代,周作人就曾著文介绍过她的学说,并翻译过她的著作,其《希腊神话之一》(见本书附录)一文,就是专门介绍哈里森关于希腊神话见解的。文章开头就提到这本《古代艺术和仪式》,并说自己和哈里森结缘,就是因为这本书:“我最初读到哈理孙的书是民国二年,英国的‘家庭大学丛书’中出了一本《古代艺术和仪式》(1913年),觉得它借了希腊戏曲说明艺术从仪式转变过来的情形非常有意思,……能够在沉闷的希腊神话及宗教学界上放进若干新鲜的空气,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是我们非专门家所不得不感谢她的地方了。”如果不是因为战乱而导致的种种阴差阳错,以周作人著述之勤,以他在学术界的号召力,这本小书也许早就翻译成中文了。现在,哈里森的大部头论著《希腊宗教研究导论》(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Greek Religion,1903年)和《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Themis:A Study of the Social Origins of the Greek Religion,1912年)已经译为汉语,我们把这本小书译成中文,介绍给中文读者,可以说是在重续文脉,完成一件前辈们早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工作。

2007年12月,北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英]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
下一条: ·[艾利奥特·奥里恩]反“反‘民俗’”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