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14638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兄弟民族和民族成份尚未确定的一些人 (如西藏的□人、夏尔巴人,云南的苦聪人、克木人等)。在全国10亿多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3.3%,各兄弟民族人口占6.7%,所以习惯上将人口较少的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自的勤劳和智慧,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汉族文学是其主体,但各少数民族文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对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各兄弟民族文学的总称。它包含着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汉族文学而言的。第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由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它包含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个有机部分。各民族人民在创造出丰富多采的作品时,大部分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反映了本民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第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抛开各少数民族文学的所谓中国文学是不完全的,或者仅仅是汉族文学。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相比,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相比,发展极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丝毫没有湮没各民族人民的创作才能。相反,从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角度来考察,它恰恰反映出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许多在汉民族文学中已消失的古老的文学形式,如神话、英雄叙事诗(又称英雄史诗)、古代歌谣等,至今仍在各少数民族文学中得到完好的保存和传承,有些甚至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空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学传统,作为文学源头的民间口头创作更是这样。但由于过去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些少数民族尚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不少民族还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这种客观现实造成许多民族的文学至今还以口头创作和传承为主。在这些民族的文化史中,民间文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汉族文学相比较,成为其显著的特点。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包括英雄史诗和一般叙事诗)、谚语、谜语等作品,构成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璀璨夺目的宝库,其中不少作品通过古代文人的采集、整理,出现在汉文文献和少数民族古代典籍之中。这种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时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当时汉民族尚未形成民族共同体,这本诗集中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许多篇章,实际上是当时各民族中流传的歌谣作品。至今,湖南湘西土家族在婚礼之前的告祖仪式上,还要演奏诗经音乐,所唱歌词恰恰是《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之章,而且歌词与《诗经》相同。这种遗风说明《诗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渊源关系。《山海经》保存了许多古代民族神话资料。和黄帝齐名的帝俊神话(高辛氏),在中国南方民族的神话中屡有反映,如瑶族的《盘瓠》神话,反映出盘瓠原是高辛氏部落联盟中以犬为图腾的部落酋长。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完整地记载了《槃瓠》神话和《沙壹》(哀牢夷《九龙神话》)神话。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了《槃瓠》神话的另一异文。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滥觞的盘古神话,也是中国南方民族的神话。最早记录它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徐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南方诸民族中,除普遍流行《盘古》、《槃瓠》、《九龙神话》(《沙壹》)外,伏羲女娲神话、射日神话、洪水神话等也普遍流传,并且古籍记载也很多。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所载叶限故事,是世界最早见于文字记录的“灰姑娘”型故事。它的流传地在今广西壮族地区。在藏族中流传的《尸语故事》(最早由印度传入),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民间也有同类故事流传。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各民族民间和与国外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民间歌谣的记录,为历代文人所重视,清代李调元编辑的《粤风》,除收入汉族情歌外,还收入瑶歌、俍歌、壮歌58首。至于少数民族古代典籍,更是容纳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维吾尔族的《突厥语辞典》、《福乐智慧》,藏族的《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都直接引入了民间流传的格言、诗歌、谚语、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来,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发表的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数以万计,一座座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学宝库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各民族人民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们的憧憬和希望。这些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些贡献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宝库极为丰富。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就引起中国许多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民族语言学家、文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学者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收集到很多少数民族神话作品,较有影响的有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长诗《阿细的先基》(昆明北门书店出版,李公朴发行,原名为《阿细的先鸡》),它是由光未然与阿细青年毕荣亮合作记录整理的,当时只记下汉译文。1945年,北京大学袁家骅用国际音标记下毕荣亮演唱的原文,采用直译法进行字译和句译,并对音系、词汇、语法进行研究,写成《阿细民歌及其语言》,这是较早地用科学方法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记译和研究。从50年代开始,随着少数民族历史、语言、民间文学调查工作的进行,揭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宝库。目前,从西南少数民族中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的创世纪神话叙事诗就有十几部。如纳西族的《创世纪》,白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瑶族的《密洛陀》,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来》,苗族的《苗族史诗》、《苗族古歌》,拉祜族的《牡帕蜜帕》,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哈尼族的《奥色蜜色》,佤族的《西冈里》(葫芦的传说)等。加上其他短篇古歌、叙事性散文神话作品,构成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包罗万象的内容。其中大部分神话作品,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叙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认识和解释。各民族神话,特别是创世纪神话的另一特点,是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作了独特的记叙。这部分内容大都出现在各创世纪神话的后半部分,这是中国神话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各民族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柯杨]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
下一条: ·[施爱东]从“三头六臂”到“八臂哪吒”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