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GSCAA学术讲坛]中村富十郎:日本歌舞伎《劝进帐》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26 | 点击数:16692
 

 

·学术讲坛·

题目:日本歌舞伎《劝进帐》

主讲人:中村富十郎

时间:2008年4月16日    地点:研究生楼6206教室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讲座纪要】

  2008年4月16日,日本歌舞伎的重要传承人,国宝级艺术家中村富十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办有关歌舞伎的知识讲座并做了现场的歌舞伎名剧《劝进帐》的表演。

  歌舞伎是日本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日本其地位犹如中国的京剧。“歌舞伎”(kabuki)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与“能”(nougaku)、“文乐”(bunraku,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国剧,也是以音乐当作重要要素之一的综合艺术的代表例子。十六世纪,出云地方一个名叫阿国的巫女来到京都表演一种狂舞,配以当时的民谣“小歌”,以后由年轻女子表演,称为“女歌舞伎”。后流行于妓女当中,被统治者明令禁止,于是改由男扮女装表演,称为“若众青年歌舞伎”。17世纪中期又一度被禁。后经改进,艺人将这种歌舞与科白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多场次的大型古典剧,成为德川时期最主要的剧种。在日本,歌舞伎有专门的演出剧场,叫歌舞伎座,演员的名字统一写在小牌子上,按照级别挂在剧场门外。一场歌舞伎演出票价在5000到26000日元不等。相当于人民币300到1500元。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都穿着礼服正装,以显示对艺术家的尊重。

中村富十郎先生正在讲座

  此番访华的中村富十郎先生是日本国文物省认定的“人间国宝”, 是日本最著名的三大歌舞伎家族之一的掌门。中村先生昭和四年生人,今已79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在舞台上有一股慑人的气魄。他3岁学艺,14岁登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歌舞伎全部由男演员演出,在家族内部也是传男不传女。歌舞伎实行宗家制度,历代名优都是家系相承,中村膝下一双儿女,儿子9岁,女儿6岁。中村正致力于将他的艺术传给年幼的儿子。他说:“中村家族传袭歌舞伎至今已经160余年,流传到了第五代,这是一种很强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所以孩子也很珍惜。”

中村富十郎先生正在为学生演示歌舞伎《劝进帐》中的片段

  中村曾经在日本看过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京剧之美让他印象深刻。他非常向往中国。他说:“我希望与中国顶尖京剧艺术家合作,排演一出反映日中文化交流历史的大戏,再次书写日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现场气氛热烈,研究生院的老师同学以及戏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真做了相关的学习和记录,大家在领略了歌舞伎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期待中日两国进一步发展文化艺术的合作与交流。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岭南大讲坛]叶春生:广州春节习俗与广府文化
下一条: ·[GSCAA学术讲坛]田仲一成:中国戏曲文学在祭祀仪式中产生的过程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
·[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刘晨]冥神祛病:唐代泰山府君信仰“东渡”日本再考·[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
·[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姜姗]日本妖怪文化中艾灸民俗的演绎与异化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范夏苇]浅谈日本的中国宝卷研究·[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