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
  作者:记者 袁思陶 伊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4-03 | 点击数:51908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袁思陶 伊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此,新华网文化频道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请她对《意见》进行解读。

  新华网:本次《意见》的出台,给您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杨利慧:作为一名工作在非遗研究和教育领域多年的高校教师,我打心里觉得《意见》理念先进,高屋建瓴,不仅对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具有纲领性作用,对国际非遗保护工作有诸多新启示,对加强高校的非遗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也是极大的推动,特别是对于当前高校中正积极探索的非遗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新华网:《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请您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高校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杨利慧: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目前,随着实践工作的迅速发展,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在理论上,应该如何协调“政府主导”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所要求的“社区最大限度的参与”?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文旅融合与避免非遗过度商业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在大量非遗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是否有可能、有必要构建非遗学科?如何构建非遗学科体系?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来说是急需回答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全世界缔约国面前的重要挑战。第三,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下,如何以非遗为纽带、更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外和对我国港澳台地区合作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推进。

  高校汇集了诸多学者,为全球范围内非遗保护工程的兴起和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非遗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智库。仅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21世纪以来,文学院在自身70多年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迈进,深度参与了从科研到人才培养,从国际、国家到地方各个层级的非遗保护工作:多名教师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类非遗项目的评审,以及中国政府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急需保护项目履约和代表作名录项目现状的报告撰写和评审工作;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以非遗为中心承建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召开了“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论坛,等等……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并有力助推了国际国内的非遗保护工作。

  新华网:请您具体分析一下《意见》对高校非遗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哪些指导作用?

  杨利慧:我认为《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从中央层面为高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依据:

  第一,《意见》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统摄之下政府主导和社区能动性、保护与发展的高度统一。这为解决目前面临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方向。高校将以此为统领,增强非遗专业研究力量,完善非遗理论研究体系,深入阐释、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探讨非遗保护的主体性、传承与创新、文旅融合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以实际研究成果助力实现《意见》中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目标。

  第二、《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这对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疑虑、切实加强对非遗学科建设的重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北师大,趁着《意见》的东风,我们以多年来全方位开展的非遗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评审工作等的成果和经验为基础,已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意见》指示精神,预备自主增设非遗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已经完成了专业论证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预计明年可以开始招生。

  第三,《意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自觉的高度统一,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充满文化自信的、主动的“非遗外交”思路,这对高校成为开放的、非遗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智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北师大的双一流建设中,我们也将进一步以非遗为桥梁,通过组织国际会议以及联合研究、出版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的交流合作,更充分发挥作为民众日常生活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民心相通、促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21-08-31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下一条: ·[崔若男]疫情时代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