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1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1年会专区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
  作者:苏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11-07 | 点击数:1770
 

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
苏娟
(青海民族大学)
摘 要:青海越弦是仅次于青海平弦的一种在我省流传最广、表演艺人众多的青海地方曲艺品种,相传约于清代中期由陕西传入,其唱腔曲牌、表演曲目、音乐特点、唱词格律等保留了陕西曲子的基本特征。到唐宋元明,青海越弦成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传播、融合借鉴的重要媒介,具有丰富区域文化色彩和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音乐曲种。2008年进入国家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青海越弦的历史渊源、人文语境、音乐特征和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等五个方面对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宣传青海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青海越弦;艺术特征;文化功能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
下一条: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相关链接
·[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
·[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刘旭青]乡土谣谚的文化功能及其民俗价值
·[李恒坤 蒋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人面三孔埙的艺术特征和民俗观念·[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季中扬]论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及其文化功能·[赵李娜]上海都市民俗渊薮:石库门文化功能之重新定位及精神内核的再审视
·[王明 曾舒]水旱灾害民俗的功能·[何星亮]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艾兰]广西少数民族背带的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
·[杨海涛]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李跃忠]略论寿庆演戏的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陈朝霞]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征思考·[黄涛]春节拜年礼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