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作者:庄振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5 | 点击数:7125
 

摘   要:历经百年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渐至成熟。回顾这百年历程,归纳学科发展规律,总结学科发展特点,展望学科发展未来,就显得十分重要。刘锡诚先生著的《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一书,选取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四十五篇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既使得刘先生的学术足迹清晰可见,又总体呈现出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轨迹。他关注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构、历史发展,倡导借鉴国外优秀的民间文学实践与理论,以资完善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在《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中,作者以丰赡的资料为读者铺开一幅勾勒诗歌与神话、史诗与歌谣、故事与传说等民间文学的画卷,充分回顾了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历程。

关键词:民间文艺学;刘锡诚;百年回顾


  一、导语

  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存在适合神话生存的土壤?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或说,我们已步入后现代社会,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益进步,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审美日常化、日常审美化,艺术观念呈现出大众化的多样性,我们的地球正在缩小为一个村,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世界的认识以及人类本身的认识有了新的科学的维度,因此,我们解释世界、解释人类自我的方式不再是宗教的、巫术的、神话的或甚至艺术的,而是物质的科学的方式:我们正在用科学技术这种工具创造着人类社会,创造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动物有专门的保护区,闲暇时去动物园看看笼子里的狮子、老虎、熊猫的懒态,去公园里听听为数不多的鸟雀、金蝉、毛虫的欢叫,就算是去接触大自然了。我们的生活不再有毒蛇、蜘蛛、老鼠的威胁。一些植物稀疏而整齐地排列在公路旁、小区间、校舍处,为整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增添许多绿意,提供许多新鲜的氧气。这是城市的模样。农村呢,则逐步逐步地城镇化,很快也就变成了城市的模样了,或者农民尽往城市跑,农村剩下空巢老人,什么也接续不上。

  虽然我们不用愁物质上的衣食住行了,但精神上的漂泊饥寒可否得到安顿了呢?大都市里有院校、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等,可以满足都市居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对音乐戏剧的陶冶需求,对历史遗物的认知需求,他们从中体验、感知、思考,于是过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兼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文明的生活。这个时代似乎不再需要宗教、巫术、神话,它们是原始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而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了,是时候将这些“装神弄鬼”的东西驱逐出文明的界度,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再虔诚地接触这些东西,即使接触了,也不再虔诚地相信,如果有人虔诚地相信了,我们就笑他封建迷信愚不可及。然而,在中国的乡村,一群人又一群人依然虔诚地相信着宗教、神话、巫术,每一座山都住着一位山神,每一棵树都住着一位树精,甚至每种动物都有它的仙灵。这些山水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动物给人们带来助益,有些则给人们带来隐患,人们歌颂这些动植物,敬畏这些动植物,于是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母亲讲述给自己的孩子,由祖母讲述给自己的孙子,就这样流传着、启蒙着,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传下去。“斑斓多彩的民间故事滋润了多少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心灵呀!”这些在乡村尚且保留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因子,它随风飘荡,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修建祖庙、祠堂、高塔来供奉神灵,约定节日来纪念先祖,创作剪纸艺术、皮影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文学故事和歌谣等方式来传播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因此,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可以说,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是满足人们生活的精神文化之一。不仅在中国如此,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这些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在当今的社会似乎正在失去存在的土壤,似乎正在慢慢消逝,如何收集和开发自己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使其丰富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中国的民间文学的收集与研究工作,至今刚好一百年,许多先辈们已经贡献出累累硕果。在这一百年中,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一、1918年北大歌谣征集处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三、改革开放至今。

  在第一阶段,从1918年北大歌谣征集处成立、刘半农编订歌谣选、歌谣研究会、郑振铎等人创立的文学研究会和鲁迅等人创立的“语丝社”起,民间文学运动就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和学术潮流。1920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如郑振铎、茅盾、朱希祖、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徐蔚南、老舍、刘大白、赵景深等,都大力提倡民间文学,《文学月报》和《文学周报》等曾经是发表民间文学文章和作品的园地。抗日战争年代,爱国的高校教师(如闻一多、朱自清、顾颉刚、楚图南、吴泽霖、陶云逵、钟敬文等)、中央研究院的学者(如马学良、袁家骅等)、作家(国统区的苏雪林、戴望舒、光未然、薛汕、丁景唐、马凡陀,延安的柯仲平、何其芳、吕骥、张松如、周文、林山、柯蓝等,华中解放区的阿英、钱毅等)以强烈的爱国心投身于大西南和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中去,民间文学成了战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提升了学科的质量和地位。闻一多先生这一时期撰成的著作《神话与诗》,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经典著作。

  在第二阶段,以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为标志。郭沫若在《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中讲到五点:(一)保存珍贵的文学遗产并加以传播。(二)学习民间文艺的优点。民间文艺(如诗歌)有自己表现人民情感的手法语法,有自己特有的韵律、音节。(三)从民间文艺里接受民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间文艺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包含着群众的政治意见,隐含着民间的疾苦吁求,所以为仕之人要以此为镜。(四)民间文艺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五)发展民间文艺。尤其重视对民间文艺的加工、提高、发展,使其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如《离骚》、元曲、小说等,都是从民间文艺中吸取养分。这五点“目的”中,最后一点大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与“与时俱进”是存在于民间文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对矛盾,我们必须倾向于后者,将旧的文化遗产与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将历史博物馆转向生态博物馆,因为这些民间文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而非保守不变的。

  刘锡诚先生“出身于中国最底层的农民社会,经历过最艰苦的岁月;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曾在文化界最核心的部门工作,与最为知名的作家与文化人物广为交往,写过多本文学评论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亦曾经历宦海浮沉,晚年潜心治学,写出了多部重量级的学术专著。”自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此踏入民间文学—民俗研究领域,算来已有六十年了。从刘锡诚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文艺学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发展历程,相对而言,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第二阶段民间文艺研究是受阻的,起伏跌宕的。《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这本书,是刘锡诚近来编选的自选集,可视为其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有如下特点:一、跨越的年代长。二、研究的视域宽。三、收集的资料丰瞻。下面逐一论述。

  二、跨越的年代长

  在这部自选集中,刘锡诚先生收集的论文最早是1961年的《传统情歌的社会意义》,最新是2015年的《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地理系统的研究》(2007年8月15日—2013年9月7日初稿,2015年5月2日定稿)和《嘉果之枣的象征意涵及其嬗变》(2003年9月12日初稿,2015年7月20日定稿)两篇,历时五十四年,共四十六篇论文,略可呈现刘锡诚个人的学术道路,亦侧面呈现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学术发展状况。下面先将《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这本论文集,以年代的顺序作一番梳理。

  (一)60年代—80年代(民间文艺研究的第二阶段)

  60年代有8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论高尔基的民间文学观》《19世纪俄国古典作家的民间文学观概述》《想象力的翅膀——读蒙古族史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传统情歌的社会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革命歌谣》《漫谈非洲的民间故事》《谈非洲的蜘蛛故事》,另外有两篇构思于六十年代而写成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是《法拉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1963年初稿,1977年定稿;一是《论民间故事的幻想》,1965年初稿,1980年修定。

  70年代有2篇:《法拉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列宁论劳动者的口头创作》。

  80年代有3篇:《论民间故事的幻想》《普列汉诺夫的神话观初探》《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

  60年代至80年代共收录了13篇关于神话研究的论文,而其中文革十年期间是空白期,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民间文艺研究的第二阶段,亦是刘锡诚从事民俗—民间文艺研究的基奠期,以上13篇论文是他研究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研究俄法理论家的民间文艺理论,具体说应是马克思主义对民间文艺的阐述,借之以构建或对话中国本土的民间文艺理论;二是大量考察和搜集中国的民族史诗、传统情歌、民间歌谣,如蒙古族史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传统情歌的社会意义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三是漫谈非洲的民间故事。此三类既反映出刘锡诚对理论研究的形而上探索,试图构建中国本土的民间文艺学,而且反映了他不拘泥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而是将目光触及异域,体现出宽阔的研究视野。

  (二)90年代—21世纪(民间文艺研究的第三阶段)

  90年代有13篇论文:《九尾狐的文化内涵》《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神圣叙述与人类思维发展》《神话与象征——以哈尼族为例》《陆沉传说试论》《陆沉传说再探》《钟馗论》《中国日金鸡传说象征意义的比较研究》《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考察》《灶王爷传说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民间故事的鼠观》《旅游与传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间文学》。

  21世纪有19篇论文:《20世纪中国神话学概观》《伏羲神话的现代流变》《“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神话史上的读图时代》《<亚鲁王>:原始农耕时代的英雄史诗》《牵牛织女原是东夷部族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地理系统的研究》《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白蛇传传说:美女蛇故事的流传、变化与异文》《越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嘉果之枣的象征意涵及其嬗变》《北京传说与京派文化》《故事家及其研究的文化史地位》《漫话八仙传说》《秦越之风,江汉之化》《伊玛堪——珍贵的文学遗产》《灯谜说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李华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图景及其动力学
下一条: ·[杨利慧]《民间笑话的民族志研究:以万荣笑话为例》序
   相关链接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下)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
·[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