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作者:孟凡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05 | 点击数:9256
 

摘要: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尔·莫斯为代表的“总体呈现”理论,民俗学发展出了以迈克尔·欧文·琼斯为代表的“物质行为”理论。前者强调物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物的文化性、传承性和对人的关注。“物质关系”借鉴两理论的优长,视物为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并将其置于由自然生态、物、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讨论,以此展开人和文化的整体研究。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则是在“物质关系”理念下,提出的作为物或物学研究之基础——物质文化民族(俗)志考察和撰写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物;物质文化;物质行为;物质关系;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物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件器物,比如一架曲辕犁,或许会为它历经沧桑而动容,或许会为它柔美的曲线设计所欣喜,或许会为它千百年来保持不变的基本结构而惊奇。但这就够了吗?做到这些就算认识它了吗?我们在大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除了通过外貌知道他(她)的性别、大概年龄甚至职业之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难道这些就能证明我们认识这个人吗。每个人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器物,但基本上也就限于名称、基本功能等等。这跟在大街上知道陌生人的性别、年龄差不多。“以器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常常被判定为文化之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部分,其实却需要基于更为深入的理论追寻和反思,才能够对此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怎么才算是对物质文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呢?如果要对其展开研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都有哪些可使用、借鉴的理论工具和视角?本文借助人类学、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和视角,并思考多学科综合的物质文化研究进路。

  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包括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艺术史可能是物质文化研究的传统领域。历史学主要关注文物,自成体系,与有“考现学”性质的现代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念相异。艺术史主要关注“艺术品”,与本文探讨的主题也有差别,应于另文论述。本文主要考察人类学、民俗学以及与其价值取向相近的社会史、文化史等学科的物质文化研究理论和视角。

一、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主题、理论和视角

  受进化论和唯物主义的影响,物一直是早期人类学学者青睐的主题。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提出“遗留物”学说,认为现世文化是远古蒙昧人的“遗留物”,人类现在的文化是由远古文化进化而来的,通过对这些“遗留物”的研究可以探究人类社会的进化,给人类社会划分进化阶段。继起的传播论学派不同意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进化的结果,而认为人类文化是由最初的几个甚至一个中心(古埃及)传播开来的结果。稍后兴起的美国历史特殊论学派一改进化论和传播论对世界文化史宏观构拟的追求,而是认为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文化自有其价值,进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探究物质文化对本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博厄斯对原始艺术的研究中,他通过对印第安人陶器、木雕、服装等物品的造型和纹饰论证人类心智水平的一致性,以及肯定地域文化对当地人的巨大价值。博厄斯及其弟子以此理念为基础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成为当时反对种族主义的强有力理论,并成为世界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之一。

  上述学派的物质文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缺憾。就文化研究而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物与人的关系。物与人之间的鸿沟在莫斯的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弥合。他通过对礼物交换的系统性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一社会交往形式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并认为在人类早期群体之间的物的交换是更大范围内的非经济交换的一部分,这就是他著名的“总体呈现”(prestation totale)理论。莫斯在其对礼物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在后进的社会中或古代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力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他的答案是“礼物之灵”,就是礼物所具有的总想回到原主人那里去的“灵”使现主人不得不回礼。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则批判性地提出了“互惠原则”的答案。雷蒙德·弗斯(Raymond Firth)、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等人针对“礼物之灵”提出了批评性意见。这些基本上都是在“互惠原则”的理论框架之内展开的。总之,与进化论学派相比,人类学对礼物的研究为物质文化走向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推进了一步。但我们看到,人类学的礼物研究强调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礼物背后的交换,他们通过交换来探讨社会构成和运行机制,而对物本身的关注相对不够。

  马林诺夫斯基在批判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研究的整体论。整体论在功能学派的倡导下成为人类学的传统之一。整体论视角下的物质文化研究强调将物与其附着的文化整合起来研究,两者可有重点,但不可偏废。马林诺夫斯基写道:“人因为要生活,永远地在改变他的四周。在所有和外界重要接触的交点上,他创造器具,构成一个人工的环境。他建筑房屋或构造帐幕;他用了武器和工具去获取食料,不论繁简,还要加以烹饪;他开辟道路,并且应用交通工具。若是人只靠了他的肉体,一切很快地会因冻饿而死亡了。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即在人类生活最原始的方式中,都是靠了工具间接地去满足的。”在这里,马林诺夫斯基将物质文化(工具)置于人与自然之间,将物质文化本身放大到连接人与自然中介的高度,强调了物质文化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认为马林诺夫斯基强调的物质文化研究是一种旧式博物馆式的就物质论物质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如果没有与物质配套的精神、经济、语言等各方面的种种知识,“物质设备是死的没有用的。”他还认为“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总之,“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的。”

  在器物本体研究领域,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的器物的功能决定其形式的观点值得重视。他对浮海船只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物的形式决定于其基本及衍生的性质”的观点,并认为在一定的限度内“一个器物的主要性质是维持不变的,而它的细节则尽可能变异。但有意思的是在任何文化中,在这限度内的变迁也不是毫无一定的而有固定的形式可见,似乎是一旦选择定了后就永远得照例遵守了。”器物的主要性质决定了器物的形式,而器物的主要性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照此推论,器物的主要形式也就有相当的稳定性了。将这一观点做一个反推论,可以得出器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器物的功能,这一认识对于利用历史图像资料研究物质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方法论意义。

  此外,马林诺夫斯通过对物质文化与其精神层面的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的观点。他说:“人工的环境或文化的物质设备,是机体在幼年时代养成反射作用、冲动及情感倾向的试验室。四肢五官在应用工具时养成了文化中所需的技术。神经系统亦因之养成了一切构成社会中通行的科学、宗教及道德的概念、情感及情操。这些心理历程尚有一重要的相配部分,就是喉舌养成了那些概念及价值所关联的一定的声音。”马林诺夫斯基的这段话概括地讲了物质文化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情感、技术、认知、表达,几乎涵盖了人发展的所有方面。可见,在马林诺夫斯基眼里,通过物质文化的研究可以探讨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问题。

  结构人类学和象征人类学引导人们关注物质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价值和社会意义。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著名的二元对立系统(如物质—精神、男—女、生—熟等)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有较大推进。在具体研究方面,布迪厄使用“整面墙—背阴墙”、“居高部分—低洼部分”、“男性生活区—女性生活区”、“人宅—畜宅”等的对立关系,对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Berbers)的住宅空间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揭示了住宅结构、空间及住宅内的物品的象征意义,并据此讨论了柏柏尔人男女世界和他们的心智结构。人类学家除了研究建筑空间的功能,还研究空间的文化属性。“杰姆逊对于波拿宛切酒店建筑的分析表明,功能性的使用空间正在被所谓文化性的建筑空间所替代。人们所使用的就是文化。在这个意义上,物质的酒店空间本身就是由文化构成的。”还有的人类学家通过房屋的建筑格局研究家庭和个人的隐私权、公私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是很有启发的视角。苏珊·皮尔斯(Susan Pearce)通过解读服装的社会意义对社会分层进行研究。

  人类学家罗伯特·莱顿早年出版有《艺术人类学》一书,该著介绍了“小型社会”多种形式的艺术,并将艺术品与仪式、神话、权力联系起来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艺术的本质,并讨论了当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艺术观。文中关于艺术品沟通社会上下层的观点值得重视,他指出:“艺术品在(上下层社会的)互动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互动模式使得政治体制进入了生活。更进一步的意义是,通过艺术品获得了可见形式的种种观念似乎不只是对政治体制的消极反应,而且更是对政治权威的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的哲学反应。”

  台湾学者黄应贵主编的《物与物质文化》论文集是中国学者对物有较大影响的著作,该著的八位作者基于较之人观、时间和空间等文化类别,“物更能凸显人类学创新与再创造的行为,而为文化传统再创造之所以可能的重要基础”的学术理念,以艾灸、服饰、祖灵屋、食物(两篇)、人体图绘、神像、新农作物为田野考察对象,展开对物自身、交换与社会文化性质、物的象征及物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与心性等问题路径的广泛探讨,“在有关不同的探讨路径所再现的不同物性,以及如何通过象征性沟通系统性质的探讨来连结物性与历史及社会经济条件等,更涉及物与其他分类范畴连结之所以可能的物质与心理基础,最后更强调由物切入所做的研究,对于被研究社会文化的理解上,所提供的新观点,以凸显物与物质文化研究在人类学知识理论发展上的独特贡献。”

  近年由孟悦、罗钢主编的《物质文化读本》一书收录国内外学者论文23篇,主要探讨了人类学界对礼物和交换、物与情感、财产与消费、物质文化与文化身份、物与意识形态、物与词语表达等内容,可以看出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涉及了多种领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下一条: ·[王杰文]挽歌与祭文
   相关链接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