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薪火相传 内蒙非遗文化绽放古老苍韵
  作者: 马秀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31 | 点击数:5296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小城杭锦旗。这座小城中,诸多非遗传承人通过坚守纳新,让古老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牧仁:助推“古如歌”走向世界
 
  “古如歌”集中体现了蒙元时期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独特风貌,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目前仅在杭锦旗一带保有传承。
 
  “80后”传承人牧仁现任杭锦旗古如歌研究协会会长。据其介绍,近年来,为传承保护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杭锦旗旗委、政府、相关协会等各方做了很多工作。
 
  通过抢救性录制发行《杭锦古如歌》DVD、出版发行《杭锦古如歌》蒙、汉文书籍,开展专题学术研讨、组织各类专题比赛、建立民俗博物馆等,“古如歌”正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年6月,“古如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加在蒙古国举行的亚洲首届民俗锦标赛并荣获二等奖,还将于近期赴保加利亚参加世界民俗锦标赛。
 
  牧仁告诉记者,杭锦旗古如歌研究协会目前在杭锦旗建有12个传承基地,吸纳会员1000余名。“以前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唱,现在阶梯式传承体系已经形成,不会再断代了。”他说,会继续努力,推动“古如歌”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力格尔:关注珠拉格乃日(马奶节)后生力量培养
 
  珠拉格乃日(马奶节)是蒙古族传统节日,其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族人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祈求长生天风调雨顺,水草丰美,奶食丰收;泼洒鲜奶祭祀敖包,来客品尝鲜奶共享丰收喜悦;同时举行好汉三技赛(赛马、摔跤、射箭)。
 
  德力格尔是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省区级传承人,现任内蒙古马协理事。他从2004年起深入牧区拜访老艺人,采访专家学者,收集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珠拉格文化精髓,并结合自己的亲缘式传承知识和专家教授论述,撰写出《珠拉格乃日(马奶节)的祭祀、传承与保护实施方案》。
 
  据德力格尔介绍,目前,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是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表示,通过举办相关节庆活动,不仅使文化得以传承保护,还带动了地区马业发展体系,形成了酸马奶、马奶酒、马具等特色产业。
 
  每年,珠拉格乃日(马奶节)都举办有2到3次培训班,受众达1.2万人(次)。
 
  现今,德力格尔已收徒20人。“近几年国家很重视对非遗文化、民族风俗的传承保护,内蒙古青年一代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他告诉记者,“加强培养年轻人是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础和后生动力。”

  苏雅拉图:为鄂尔多斯马鞍制作注入现代审美
 
  马具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的历史一路走来。其中,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兼具观赏和实用价值。
 
  苏雅拉图是鄂尔多斯马鞍制作传统技艺传承人。他从七八岁起就开始跟父亲学习手工制作。
 
  “马鞍制作技艺复杂,对选材、尺寸、造型、力度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苏雅拉图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还要耐得住性子,“制作一个马鞍大概需要15到20天。”
 
  现在使用马鞍的人越来越少。“不过,有些人若喜欢,会买来放在家里做装饰。”
 
  为传承保护这一传统技艺,拥有自己小作坊的苏雅拉图往往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借用现代审美元素设计马鞍图案,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如今,苏雅拉图身边多了两个学徒,“他们在马鞍图案雕刻方面做得很好。”他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年07月24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海南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下一条: ·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
   相关链接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