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新华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26 | 点击数:3746
 

  将细如竹签的麦秆切开、烫平、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按照画好的图样裁剪、上色、装裱,原本是农作物废料的麦秆经过冉艺飞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麦秆画源于草编艺术,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已有上千年历史。冉艺飞介绍,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制作时要将麦秆切开、压平、熨烫、上色,前后需要十几道工序,是草编艺术中的精品,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麦秆画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难。”冉艺飞说,其中熨烫环节最难把握,需要精准把控熨斗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把麦秆烫坏,浪费材料,温度过低,则达不到作画要求。从接触麦秆画开始,冉艺飞已经完成了上千幅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日益丰富,除了花鸟鱼虫,反映改革开放的元素也不断增多,不仅远销祖国四面八方,在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下,还走出国门,到埃及、蒙古国等地参展,在对外交流中,冉艺飞学到了很多外国同类产品的优秀之处。如今,这些小小的麦秆画不仅成为通渭县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还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通渭县是我国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这里很多农村妇女都会编织绘画,我希望带动这部分人学习麦秆画,让其掌握一技之长。”冉艺飞说。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介绍,目前通渭县已在寺子乡等乡镇设置了培训点,冉艺飞手把手指导农村妇女制作麦秆画,2018年免费培训了100多人次,其中不少妇女制作的麦秆画已经开始销售,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下,冉艺飞有个迫切的愿望,开设一所专门的麦秆画培训学校,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并通过麦秆画找到脱贫致富之路。

  文章来源:新华社2019-1-18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芭蕉]非遗保护传承切忌“顺其自然”
下一条: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成立
   相关链接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王薇]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刘嘉瑶]非遗保护发展中的二元主体博弈探析·[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