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杨兴英]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作者:杨兴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3 | 点击数:20471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受现代文化影响呈现“进步”“复古”“西化”并存发展趋势。为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建设新农村文化,需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完善地方村级治理体系,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乡村文化;民俗特征;激发活力;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民俗是依附于各地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风俗,是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推介内容。当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发展瓶颈,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民俗文化逐渐没落,一些乡村民俗更面临失传断档窘境。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发掘,有助于丰富村民文娱生活,激发民俗文化活力,保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振兴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出新特征

  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时代新风。民俗文化涵盖社会民生、经济活动、家族传承、习俗礼仪、心理行为等,有着向心、传承特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逐步构建完成,新颖、现代、文明的民俗文化形式已成为当前文化主流,优秀传统文化经重新梳理包装后重新焕发神采。乡村民俗信仰上也呈现多样变化,传统封建陋习观念逐渐减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随着社会变革、城镇化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些优秀乡村娱乐民俗面临消失境地。这些民俗娱乐起源于农耕渔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但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使这些传统民俗失去现实生活的滋养,在现代快餐式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下,农村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生存不易,多元民俗混杂不利于文化建设,需重新定位整顿梳理,保留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乡村民俗文化功能改变。乡村民俗文化有着广泛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乡村民俗文化功能在逐渐弱化,现代文化的强势介入降低了传统文化影响力,也减弱了传统道德礼仪教化作用,乡村民俗有失序化和同质化风险倾向。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人口流动加剧,传统村社生活状态正在解体,在减弱村民凝聚力的同时,乡村民俗认同感也被削弱。曾经约定俗成的传统礼仪道德曾长期在乡村民俗中起到道德教化、规范作用,随着社会开放,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西方腐朽文化等消极享乐思想的渗入,传统道德教化功能权威性受到挑战。一直以来,历经传承保留的乡村民俗文化一旦缺少认同,在防御外来文化入侵上就显现出能力不足,有被同质化趋势,乡村文化根基削弱了,对振兴乡村民俗文化将带来严重影响。

  民俗文化弱化成因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社会结构得到重组,乡村民俗文化也在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需要建构、解构和重构,从而直接影响了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发展需求带动下、人口频繁流动导致乡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村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乡村民俗得到解构,新的乡村民俗又在重构,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和表现带来极大改变。当前,农村生活已告别传统单一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日益开放交融的环境中,各种文化不断介入渗透,使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多元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王铮]用好互联网 传承民俗文化
下一条: ·[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
   相关链接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陈立仁 李铁琦]地方小吃民俗在抗疫新态势下的传承创新·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重新点燃传统诗歌的文化魅力
·科技人文携手 传承创新同行·徐艺乙:振兴工艺 弘扬传统
·[季全保 王劲]传承创新家乡菜 拉动文化产业链·浅议徽派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刘德龙]春节民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
·[艾萍]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初探·传承创新春节文化 推动文化大繁荣
·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国式狂欢节” 期待传承创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